正文 第9章 持一顆純粹之心,做一個至誠之人(1 / 3)

在生活中,有一些東西是可有可無的,而有一些東西則是不可缺的,缺了就不能夠生活。要想讓自己充實地生活,就要清楚究竟什麼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隻有這樣才能擁有一個真實的自我,一顆飽滿的靈魂。

【守住一顆至善之心】

人們之所以解不開心中的鬱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心為外物所蒙蔽,看不清自己的本心。所謂本心,即心之本體也。王陽明有言:“至善是心之本體,隻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然亦未嚐離卻事物。”他認為,至善才是人心的本體,而將光明正大的品德弘揚到至高無上的境界就是至善,但也未曾脫離客觀事物。這種“至善是心之本體”的看法,與孟子的“人性本善”有相似之處。即從本心出發,看清自己的本心,才能摒棄一切惡的俗世觀念,避免盲目攀較、自負自傲、貪得無厭等心之負累,守住一顆至善之心。

王翱,字九皋,河北鹽山人,明朝永樂進士,曆事明成祖、仁宗、宣宗、景帝等五朝,曾任吏部尚書十五年,死後諡號“忠肅”,因吏部本周禮天官之職,故世稱“王天官”。

王翱做都禦史時,和一個太監一起鎮守遼東。這個太監很守法,與王翱相處很好。後來,王翱改任兩廣總督,這個太監送給王翱四枚大珠。王翱堅決推辭,太監說:“這珠可不是受賄得來的。過去先皇把鄭和所買的西洋珠賞賜給左右近臣,我得到八枚,現在拿出一半為你贈別,你本來就知道我並不貪財啊。”王翱收下大珠子,放入所穿的上衣裏,把它縫好。後來回朝,太監已經死了,王翱找到太監的兩個侄子。王翱問他們說:“你們的老人廉潔,你們大概不免苦於貧困吧?”二人都說:“是的。”王翱說:“如果你們有所經營,我幫助你們出錢。”二人嘴裏答應了,但是心裏不信,認為王翱是假意客氣。王翱屢次催促他們,於是他們假造一張五百兩銀子的買房契約,告訴王翱。於是王翱拆開上衣,取出藏在裏麵的珠子交給他們,隻見原來封存時的封印依然如故。

王翱是明朝“聲實茂著”的一代名臣,在曆史上,王翱不貪圖別人的財物是很有名的,這與那些不管是否自己的,應該拿不應該拿都往自己兜裏揣的人不同。

道德是一種習慣,不貪財是一種稟性。貪財從“貪心”開始,王翱之所以執意要把珠子還給太監的後代,是因為對於他來講,這珠子是他心靈上的一個沉甸甸的負擔,所以,他想盡辦法,把這珠子贈給太監的後人,以卸掉心靈上的重負。所以,做人不要貪心,否則會讓自己的心靈不堪重負。

人心本來是明亮的,隻因各種私欲等汙垢蒙在心上,失去了善的本性。人隻要將它們清掃幹淨,恢複明亮,便能夠看清本心,就仍然是一個好人,甚至是一個聖人。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善念,隻是被每日的瑣事繁務所蒙蔽,看不清,便以為沒有,導致了消極或偏激的想法,使心中的鬱結越積越大,越積越複雜,最終作出令人扼腕歎息的錯誤決定。因此,看清本心,明心見性,才能找到心中的鬱結所在,才能找到解開心結的正確途徑,才能走出心靈的圍城,走向美好的人生。

底線哲語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善念。看清本心,明心見性,才能找到心中的鬱結所在,才能找到解開心結的正確途徑,才能走出心靈的圍城,走向美好的人生。

【不自欺,不欺人,坦蕩生活】

一天,弟子管誌道問道:“荀子說‘養心最好的辦法就是思誠’,但程子並不讚成這個觀點,這是為什麼?”

王陽明回答說:“這也不能就認為不對。‘誠’字也可以從存養身心上來理解。‘誠’是心的本體,要恢複心的本體,就要思誠。程顥先生說‘用誠敬的心存養它’,也是這個意思。《大學》裏說‘要端正人心,必須先端正他的思想’,也是如此。”

在王陽明看來,用誠敬的態度生活,就是致良知——恢複心的本體的表現。

佛家有一句話:“心香一瓣,有誠則靈。”是說看一個人是要從心而論的。當然這不是說沒必要修行了,不然,打著“心香”的旗號,胡作非為,豈不是戲弄了佛家的寬容與智慧。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聖人孔子就感歎人們“誠心”的日漸趨下,發出“吾不欲觀之矣”的喟歎。古代的禮,是國家的大典,全民的大典,皇帝要齋戒沐浴七天或三天以後,才代表全民出來主祭,而且要全副精神,誠心誠意,十分鄭重,絕對不可馬虎。但隨著當時文化的衰敗,即便在鄭重的禮上,人們也不再心誠:禮開始以後,主祭者端上一爵奉獻神的酒以後,就想趕快走了,隆重的祭禮不過是在走形式,應付了事。這樣的情形,才讓孔子感歎:“我實在不想看下去了。”為什麼不想看?就是因為勉強、作假,而喪失了這件事的實際精神。

現在社會上的許多事情都逐漸走向“形式主義”,無論是宗教儀式還是宣誓,隻要舉起手來表示一下,心裏完全沒有肅莊恭敬的誠意,完全是為了做而做,為了結果而做,失去了誠心,也就失去了做事的意義,自然也就享受不到做事的快樂。

在一個禪者看來,所有問題的出現,都源自心,而所有問題的解決,同樣源自心。

有一天,奕尚禪師起來時,剛好傳來陣陣悠揚的鍾聲,禪師特別專注地聆聽。等鍾聲一停,他忍不住召喚侍者,並詢問:“剛才打鍾的是誰?”

侍者回答:“是一個新來參學的和尚。”

於是奕尚禪師就讓侍者把那個和尚叫來,並問:“你今天早上是以什麼樣的心情在打鍾呢?”

和尚不知道禪師為什麼問他,於是說:“沒有什麼特別的心情啊!隻是為打鍾而打鍾而已。”

奕尚禪師說:“不見得吧?你在打鍾的時候,心裏一定在想著什麼,因為我今天聽到的鍾聲,是非常高貴響亮的聲音,那是真心誠意的人才會打出的聲音啊。”

和尚想了又想,然後說:“禪師,其實我也沒有刻意想著什麼,隻是我尚未出家參學之前,一位師父就告訴我,打鍾的時候應該想到鍾就是佛,必須要虔誠、齋戒,敬鍾如敬佛,用一顆禪心去打鍾。”

奕尚禪師聽了非常滿意,再三叮囑說:“往後處理事務時,不要忘記持有今天早上打鍾的禪心。”

我們可以想象,那個小和尚在將來一定可以修成正果,原因就在於他虔誠的佛心。

心誠不誠,也許騙得了別人,但終歸騙不了自己。雖然,結果的好與壞也存在著許多不確定因素,但總有一些因素是由心而定的。忠誠地對待自己的理想、真誠地對待自己的學業和事業、坦誠地對待自己的親朋……好的結果就會出現,忠誠度、真誠度、坦誠度越高,好的結果就會越早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