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並讓自己能夠接受之後,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發生了。我馬上輕鬆下來,感受到這幾天來所沒經曆過的一份平靜。”
“第三步,從這以後,我就平靜地試著改善我在心理上已經接受的那種最壞情況。”
“我努力找出一些辦法,讓我減少我們目前麵臨的兩萬美元損失。我做了幾次實驗,最後發現,如果我們再多花五千美元,加裝一些設備,問題就可以解決。我們照這個辦法去做之後,公司不但沒有損失兩萬美元,反而賺了一萬五千美元。”
“如果當時我一直擔心下去的話,恐怕永遠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因為憂慮的最大壞處,就是會毀了我集中精神的能力。在我們憂慮的時候,我們的思想會到處亂轉,而喪失所有做決定的能力。然而,當我們強迫自己麵對最壞的情況,而在精神上接受它之後,我們就能夠衡量所有可能的情形,使我們處在一個可以集中精力解決問題的位置。”
“我剛才所說的這件事,發生在很多很多年以前,因為這種做法非常好,我就一直使用著。結果呢,我的生活裏幾乎不再有煩惱了。”
應用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教授,已經去世一百多年了,如果他今天還活著,聽到這個麵對最壞情況的公式的話,也一定會表示讚同。因為他曾經告訴他的學生說:“你要願意承擔這種情況,因為……能接受既成的事實,就是克服隨之而來的任何困難的第一個步驟。”
當我們接受了最壞的情況之後,我們就不會再損失什麼,而這也就是說,一切都可以重新再來。“在麵對最壞的情況之後,”威利·卡瑞爾告訴我們說,“我馬上就輕鬆下來,感到一種好幾天來沒有經曆過的平靜。然後,我就能思考了。”
很有道理,對不對?可是還有成千上萬的人,因為憤怒而毀了他們的生活。因為他們拒絕接受最壞的情況,不肯因此而改進,不願意在災難中盡可能地救出點東西來。他們不但不重新構築他們的財富,卻參與了“和經驗所做的一次冷酷而激烈的鬥爭”——終於變成我們稱之為憂鬱症的那種頹喪的情緒的犧牲者。
羅伯特·金凱在下意識裏應用了威利·卡瑞爾征服憂慮的辦法。
“一、我問自己:‘可能發生的最壞的情況是什麼?’答案是:死亡。”
“二、我讓自己準備好接受死亡。我不得不如此,因為別無其他的選擇,幾個醫生都說我沒有希望了。”
“三、我想辦法改善這種情況。辦法是:盡量享受我所剩下的這一點點的時間……如果,”他繼續說道,“我上船之後還繼續憂慮下去,毫無疑問,事實上我會躺在我的棺材裏完成這次旅行了。可是我放鬆下來,忘了所有的麻煩,而這種心理平靜,使我重新產生了動力,救了我的性命。”
因此,威利·卡瑞爾治療憂慮的萬能公式的三大實施步驟是:
1.問你自己“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是什麼”。
2.如果你必須接受的話,就準備接受它。
3.然後很鎮定地想辦法改善最壞的情況。
如果你想改變自己憂慮的心態,運用卡瑞爾的萬能公式,你就可以做一個無憂無慮之人。
底線哲語
當我們接受了最壞的情況之後,我們就不會再損失什麼,一切也都可以重新再來。
【期望要與能力匹配】
在心理學中有一個“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是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提出的一種心理學現象,它可以解釋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
雖然這種描述很空洞,但大部分人相信巴納姆效應,並深受其影響,而要避免巴納姆效應,就應客觀真實地認識自己。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看不清自己的優缺點,就會使人在生活中煩惱重重。有些人在順境中自負自大,不可一世;而一旦遭遇挫折,便會覺得荊棘滿地而一蹶不振。其實這就是缺少自知之明,不清楚自己的缺點,也不知道自己的實力。人有自知,量力而為,才不會在生活中處處碰壁。
隻有經曆暴風驟雨的洗禮,雪壓霜欺的磨礪,在無數次的跌倒中爬起,才能夠找到真實的自我,才能夠正確麵對自己的對與錯、美與醜、善與惡,從內心做到不怨天尤人,真正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再通過不斷修補與完善,向更加完美的人生靠近。
無論我們做什麼,既要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因為一個人無論怎麼強大,在能力上都會有一個“底線”。
在一座深山中藏著一座千年古刹,有一位高僧隱居在此。聽到他的名聲,人們都千裏迢迢來找他,有的人想向大師求解人生迷津,有的人想向大師討一些武功秘籍。他們到達深山的時候,發現大師正從山穀裏挑水。他挑得不多,兩隻木桶都沒有裝滿。按他們的想象,大師應該能夠挑很大的桶,而且挑得滿滿的。
他們不解地問:“大師,這是什麼道理?”
大師說:“挑水之道並不在於挑多,而在於挑得夠用。一味貪多,適得其反。”
眾人越發不解。大師從他們中拉了一個人,讓他重新從山穀裏打了兩滿桶水。那人挑得非常吃力,搖搖晃晃,沒走幾步,就跌倒在地,水全都灑了,那人的膝蓋也摔破了。
“水灑了,豈不是還得回頭重打一桶嗎?膝蓋破了,走路艱難,豈不是比剛才挑得更少嗎?”大師說。
“那麼大師,請問具體挑多少,怎麼估計呢?”
大師笑道:“你們看這個桶。”
眾人望去,桶裏畫了一條線。
大師說:“這條線是底線,水絕對不能高於這條線,高於這條線就超過了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起初我還需要畫一條線,挑的次數多了,就不用看那條線了,憑感覺就知道是多是少。這條線可以提醒我們,凡事要盡力而為,也要量力而行。”
眾人又問:“那麼,底線應該定多低呢?”
大師有言:“一般來說,越低越好,因為低的目標容易實現,人的勇氣不容易受到挫傷,相反會培養起更大的興趣和熱情,長此以往,循序漸進,自然會挑得更多、挑得更穩。”
無論是大師,還是普通人,在能力上都會有一個底線,如果超過了這個底線,去做力不能及的事,那麼,再強健的人也要“摔跤”。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期望值總是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那麼他就很容易因為達不到期望而煩惱,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不行,從而對事情產生恐懼。事實上,隻是因為他們沒有了解自己的能力,也就是他們沒有做到自知,才造成了他們對自己的否定、對失敗的恐懼。可相反,如果他們能了解自己的能力,把期望值定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他們或許就很容易取得成功。因此,從這方麵來說,我們要做到自知尤為重要。
當然,我們人人都想讓自己做到自知,都想客觀真實地定位自己。我們可以從哪幾個方麵做起呢?
1.學會麵對自己。要想認識自己,首先必須要麵對自己。如果連麵對自己的勇氣都沒有,又哪來的勇氣剖析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