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考慮最壞的情況,做好最壞的準備(3 / 3)

2.以人為鏡,通過與身邊的人不斷比較,發現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找到自己在群體中的合適位置。

3.關注重大事件,特別是重大的成功和失敗。在重大的成功和失敗當中,我們更容易看清自己的優點與缺點。

生命是一個快樂的晉級過程,我們隻有做到自知,才能在自我能達到的範圍之內去要求自己,而不是刻意去勉強自己、去強迫自己,這樣才能心平氣和地去享受獨得之樂。

底線哲語

生命是一個快樂的晉級過程,我們隻有做到自知,才能在自我能達到的範圍之內去要求自己,才能心平氣和去享受獨得之樂。

【以發展的眼光看待生命】

從古到今,優遊人世無所掛礙、逍遙自在超凡絕頂的,必然是莊子。莊子自稱“無不將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一個人可以不被任何事情所難倒,莊子的自在境界難道不高明嗎?莊子的境界,就如同一個嬰兒生下來不到一百天,手裏拿著一個東西時好像很牢,但是他沒有用力,在若有若無之間,安詳而寧靜,把握得很牢,這就是自在。

人們為什麼要若有若無地去把握身邊的事物?這是因為宇宙間萬千事物時刻在變化的原因。任何時間,任何地方,一切的事情,一刹那之間都在變化,不會永恒存在。比如兩個人拉手,第一次拉手分開以後,等第二次拉手的時候,中間已經有了很多的變化,這與“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是一樣的道理。

一次,佛陀帶著幾位侍者出行。那時正值中午,天氣非常熱,佛陀覺得口渴,就告訴侍者阿難:“我們不久前曾跨過一條小溪,你回去幫我取一些水來。”

阿難回頭去找那條小溪,但小溪實在太小了,有一些車子經過,溪水被弄得很汙濁,水不能喝了。於是阿難回去告訴佛陀:“那小溪的水已變得很髒,不能喝了,請您允許我繼續走,我知道有一條河離這裏就隻有幾裏路。”

佛陀說:“不,你回到同一條小溪那裏。”阿難表麵遵從,但內心並不服氣,他認為水那麼髒,自己隻是浪費時間,白跑一趟。他走到那裏,發現水雖沒有剛才渾濁了,但仍有許多泥沙,還是不可以喝的,又跑回來說:“您為什麼要堅持?”佛陀不加解釋,仍然說:“你再去。”阿難隻好遵從。

當他再走到那條溪流邊,那些溪水就像它原來那麼清澈、純淨——泥沙已經沉到了河底。阿難笑了,趕快提著水回來,拜在佛陀腳下說:“您給我上了偉大的一課。無論是林中的小溪還是生命中的河流,沒有什麼東西是永恒的。”

溪水的汙濁隻是一時的,隨著時光的飛逝,它會再次恢複清明。人們如果執著於眼前的變化,就不可能把握事物的整體,所以若有若無、與時俱進地實施和改變自己的行為,這才是做人的最好方法。

南懷瑾先生常借佛法所說的一句話來提醒世人——刹那無常。他認為,世界每時每刻都在改變,要求一生幸福,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幸福就像輕飄飄的羽毛一樣難以把握,而艱難痛苦就像腳下的大地一樣始終不離左右,所以人一生都是身在禍福之中。福禍不定,世事無常,隻有認識了事物變化發展的本質,用變化和發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才不會偏離生活的軌道。

底線哲語

福禍不定,世事無常,隻有認識了事物變化發展的本質,用變化和發展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才不會偏離生活的軌道。

保持理性,坦然麵對可能的失敗

生活中,很多的錯誤與失敗不是因為我們本身的能力不夠,而取決於我們是不是在理性地做某件事,是不是保持一個清醒、冷靜的頭腦。當一個人具備了理性思維,處理事情就變得有條理,從而減少失誤的發生,減少因失敗帶來的恐懼,進而帶給人更多的快樂。

理性就是人們常說的“遇事不慌”,也即是要求我們在麵對緊急的事或物時能夠不緊張、不慌張,且熟練地操作和處理。

與理性相反的就是非理性。我們常常在某些武俠影視中看到這樣的場景:

在某個餐館裏,一位伸張正義的俠義之士正在低頭吃飯,這時走進來幾個耀武揚威的地頭蛇,對店小二指手劃腳,大聲吆喝著,老板聞聲趕緊出來招呼,上最好的飯菜,結果他們吃飽喝足了,拍拍屁股就想開溜。老板剛說出結賬的話,他們就大打出手。

俠士最不能容忍的就是這樣的事了,於是決定伸張正義,掃除惡霸。此刻,衝突立起,一場惡戰就要發生。在這種情況下,往往會出現讓人意外的情景:俠士總會靜靜地坐在那裏,不動聲色地吃自己的飯,任憑那些橫行霸道的人圍著他。

當拳頭雨點般地落到俠士身上時,奇跡就發生了。雖然你看到眾人的拳掌幾乎都要打到俠士的身上了,而俠士還無動於衷,看熱鬧的人,都以為這位俠士必死無疑。隻見俠士隻用簡單的幾招,就把這幫烏合之眾打趴在地。這就是所謂的高手過招,隻在瞬息之間。

奇跡發生在瞬息之間,簡直讓人難以相信,更難以想象。然而這又是人們不能不相信的事實。這說明理性是人們處理事情的一種應變思維,越是沉著冷靜的人越是容易獲得成功。

現實生活中,你不沉著,你不冷靜地為人處世,過於衝動、浮躁,倒下的最終會是你。《弟子規》中就告誡我們說:“事勿忙,忙多錯。”生活的經驗也一再提醒我們,做事情一定不能著急,著急就會出現很多不必要的失誤和差錯。心中沉穩冷靜,做事忙而不亂,這才是做事應有的原則。

理性是人的一種優秀品質,每一個人都應當具備。在眾人的慌亂無措中,誰若能沉著理性地麵對事情,他就會是事情的最終解決者。

在電影《教父》中,主人公麥克·柯裏昂,在紛繁複雜的家族事務中,正是以他的理性、沉著、冷靜,最終贏得了勝利。當眾多的殺手意圖要到醫院謀殺他父親時,他忙而不亂地先將身受五槍的父親轉移到其他房間,後又在醫院們口聯合了一位偶然到來的看望父親的麵包師,實施空城計,巧妙地嚇走了到來的殺手。

事情過後,那個麵包師因恐慌連煙都點不著了,而麥克卻從容不迫地幫他點上煙,機智而冷靜地處理好了這一切的事情。麥克正是由於超常的理性,在後來與毒梟和紐約的警長談判時,當麵槍殺了他們,從而成為西西裏家族中的“英雄”。最終他順理成章地擔任了柯裏昂家族的第二代領袖。

中國曆史上,關於理性贏得勝利的實例,是舉不勝舉的。魏晉時期的謝晉,麵對前秦的八十萬大軍,猶在家中與友人下棋,一切的戰局隻在他的掌握之中,那是何等的自如。

既然理性如此重要,可以決定事情的成敗,那麼我們在處理問題時應進行認真和多角度的思考和分析,不要意氣用事,而是要多思考、多分析。

相信大家都下過象棋,棋藝高超的人,在下每一步棋的時候,都會認真思考走動每一個棋子可能引起的下一步的棋局變化,如果一個人能夠想到5步棋後的變化情況,那他就比一個隻想到3步棋後的情況的人要厲害,並能夠在比賽中戰勝對方。

當我們在生活中麵對複雜多變的局勢時,理性地思考與分析無疑是一種明智的應對之舉。

底線哲語

當一個人具備了理性思維,處理事情就變得有條理,從而減少失誤的發生,減少因失敗帶來的恐懼,進而帶給人更多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