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接受疑慮,但要積極行動(1 / 3)

人的戰勝挫折的力量是無窮的。如果你懂得適時采取積極的行動,你就會發現,原來挫折並不像我們想象的那麼頑強,我們有足夠的力量可以戰勝它。

【不要等到成功的概率達到100%時才去做】

生活中,為了作出正確的決策,人們總是習慣於收集盡可能多的對自己最有利的信息,然後才敢作出選擇。可是,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問題:當人們把自己所需要的全部信息收集全了,機會卻錯過了,於是人們開始後悔。為了讓自己減少抉擇的後悔,在這裏我們不妨學習用概率論的眼光看問題。

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沒必要認為某種選擇的成功概率一定是100%或0,但是要學會分析一件事情“可改變的概率”或“可能發生的概率”。對於發生概率小的事件,在做之前一定要有失敗的心理準備。另一方麵,我們也不要等到事情成功的概率達到100%時才去做,因為這時即便做成了,也沒有什麼值得驕傲的。

一位三十出頭的女子,是一家皮爾·卡丹專賣店的老板。她來自貧窮的山區,大學畢業後放棄了回家鄉工作的機會,毅然留在省城,當過記者,擺過地攤,開過服裝店。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認識了一位皮爾·卡丹代理商,信心百倍的她東挪西借地籌款,在省城鬧市區租了個門麵,撐起了一個專賣店。創業之初,她吃住都在店裏,為了付那裏昂貴的租金,她有時一頓飯隻用一塊大餅充饑。她熱情周到的服務終於讓專賣店裏有了絡繹不絕的顧客,生意紅火了,她沒下過一次飯店,未買過時尚衣服,仍過著節儉的生活,漸漸地,她口袋裏的錢像滾雪球一樣一天天多起來。

一年前,她把左右鄰店兼並過來,同時還招聘了6名員工。

已成款姐的她不無真誠地說:“都市裏到處都能掘到黃金,關鍵是你要選擇好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你覺得自己現在命運不濟,那你就應當改變一下目前的生活方式,而不應當整日隻知道哀歎命運不濟。”

其實,隻要細心地觀察一下四周,你就會發現,在都市的各個角落,確實生活著生命力很旺盛的鄉下人,在高高的腳手架下、在酒店、在商場、在快餐店、在書攤……他們從事著或複雜或簡單的工作,以鄉下人的勤勞與質樸,以鄉下人頑強的生存能力,擠進了鋼筋水泥混凝土構築的城堡,開拓一塊哪怕是極小的天地,並且有滋有味地活著;而那些一生下來就有了城市戶口的城裏人,在失去了鐵飯碗之時,卻連一條求生存的路也找不到,比起進軍都市的鄉下人,一些城裏人已經輸了,並且輸得很慘。

我們唯有不斷拓展生存空間,謀求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式,不斷地“刷新”自己,才有可能處變不驚,才可以在繁華落盡後重新鍍亮人生。

敢於冒險的人並不多,而這不多的敢於冒險的人數和財富場上成功者的人數,恰好成正比。

李曉華是我國改革開放政策造就的第一代富人中的一個。他從賣冷飲起步,到成為千萬巨富,這其中有很多故事。李曉華真正跨進巨富行列的機遇,是他走了一步險棋,抓住了那條有價值的信息所帶來的機會。

當年馬來西亞要籌建一條高速公路,對外公開招標,政策優惠,但無人問津,這其中當然有原因了。所要籌建的路不長,而且車流量也不大,在常人看來毫無利益可圖。

李曉華赴馬來西亞考察時得到一個信息:離公路不遠的地方發現了一個大油田,儲量十分豐富,隻不過這最後的確認工作尚未完成,這條重大新聞沒有正式公布。

當時,對於那條公路招標,人們議論紛紛,但其中不利的信息很多。單就這條信息而言,並不能輕易看出真假。

李曉華心裏明白這條信息的價值,他認為,如果油田正式開采,那這條公路的車流量可想而知,這塊地皮的價值也將直線上升。經過周密籌劃,他決定冒一回險。他投入全部資金,又以房子等財產作抵押從銀行貸款,籌齊3000萬元拿下了這個項目。

李曉華的這一舉動,等於用身家性命做賭注。多年的積蓄分文未剩不說,房子等財產又全部拿去抵押。如果貸款到期,還不上又會怎樣呢?李曉華想都不敢想,但他又不能不想,畢竟貸款期限隻有半年,到期必須還本付息,如果這段時間內公路出不了手,貸款又怎能還得上呢?到那時李曉華隻有跳樓了。

財產抵押後,因為沒有錢,他經常吃盒飯或方便麵,到外談業務往往坐經濟艙,不敢打車,坐六毛錢的三輪車。生活已經夠苦了,但還有更可怕的精神上的壓力和折磨,他每天看電視、看報紙,盼著新聞早點發布。

李曉華在痛苦中熬過了整整5個月,但那邊還沒有動靜,李曉華的精神幾乎崩潰,甚至開始考慮“後事”。又過了16天,當他拿起報紙時發現他夢寐以求的消息終於公布了,這個堂堂的男子漢竟然激動得流出了眼淚。

在富人們的經商發跡史中,像李曉華這樣的例子可以說是比比皆是。機遇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如果做事優柔寡斷,前怕狼後怕虎,是很難抓住機會的。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任何人輝煌的背後都有鮮為人知的困難,成功人士在奮鬥的路上,都難免會走上幾步險棋。但隻要自己頭腦中的觀念明確,走幾步險棋又何妨?

底線哲語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任何人輝煌的背後都有鮮為人知的困難,成功人士的奮鬥路上,都難免會走上幾步險棋。但隻要自己頭腦中的觀念明確,走幾步險棋又何妨?

【根據目標和價值做決定,而不是當前的感受】

有些人喜歡憑借自己的感受做決定,結果自己認為確定無疑的卻錯了,自己認為肯定錯了的卻對了。為什麼會這樣?這主要是因為人的感受也就是人的感覺並不是百分之百可靠的,要避免決定失誤,我們就要根據自己的目標和價值作出決定。

所謂根據目標和價值作出決定,實際上就是我們在做決定的時候,要考慮我們所要付出的成本。如果成本遠遠小於收益,那麼這件事情最好不要做。

一位博士講了這樣一件事:小學讀書時,家裏很窮,甚至兩元錢的學費都很難付得起。有一次母親為獎勵他考試得了第一名,給了他五毛錢零花錢,他非常高興,但很快就有些犯愁:這五毛錢該如何花呢?應該買練習本嗎?能買一個,因為他的練習本已快用完了。但學校邊上賣的三毛錢一個的燒餅對他的誘惑力也不小。有一次同桌小夥伴讓他咬了一小口,那味道非常之好,他當時想,哪天有錢時一定要吃個夠。但顯然,他無法同時實現兩個願望,二者隻能擇其一。在反複權衡了兩天後,他最後的選擇是:花兩毛錢買了一張白紙,裁訂成一個小練習本;剩下的三毛錢則買了一個燒餅。

可以說,這五毛錢花得很值。其實,這位博士小時候麵對的“五毛錢如何花”也是一種“成本-收益”問題。當然,他最後的選擇是:投入了五毛錢的成本,得到的收益是既滿足了學習的需要,又滿足了解饞的需要。

“成本-收益”分析的特征是:自利性、經濟性、計算性。具體來說,“成本-收益”分析追求的效用是行為者自己的效用,不是他人的效用;行為者具有自利的動機,總是試圖在經濟活動中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成本-收益”分析蘊含著一種量入為出的計算理性,成本收益的計算特性是達到經濟性的必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