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學到老,及時變通才是百戰百勝的利器。未來的社會競爭將不再隻是知識與專業技能的競爭,而是學習能力的競爭,一個人如果善於學習,他的前途就會一片光明。
【打破慣性思維,不做經驗的奴隸】
日常生活中,我們要處理事情或者是解決問題時,一般都會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這種方式一旦反複被運用,就形成了思維定勢。思維定勢有時對常規思維是有利的,它可使思考者在處理同類問題的時候少走彎路。然而,思維定勢也有它的弊端,特別是當我們處理一些新情況的時候,思維定勢就會阻礙我們用新觀念、新方法、新思路去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使人失去創新和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曾經有一個科學家做了這樣一個實驗:他把50名願意參與實驗的誌願者帶到一個房間,房間裏放著五顏六色的各種物體。科學家要求試驗者隻是盯著藍色的物體看50秒,然後讓他們閉上眼睛。這時,科學家提了一個問題:大家剛才看到了多少個紅色的物體?多少個黑色的物體?多少個綠色的物體?這下,所有的試驗對象都呆住了,啞口無言,回答不出來。
這些參與試驗的人之所以答不出科學家的問題,就是因為思維慣性在起作用。因為他們最初看到的是藍色物體,思維裏就形成關注藍色物體的定勢,而不再專注其他顏色的東西。由此看來,有時候複雜的不是問題本身,而是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
很多時候,人們在考慮問題的同時,把自己生平積累的所有經驗和知識不自覺地就加了進去。殊不知,這是一個沉重的思想包袱。我們要想擺脫這個思維負擔,就必須要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
人是慣性的動物,抗拒改變是自然的反應,也是必然的過程。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立即一心一意地接受改變,接受新事物就意味著放棄舊有的東西,意味著改變舊有的生活模式。但是人類天生是拒絕改變的,所以抗拒改變成了人的本能。
一個人很可能因為習慣了,或害怕失敗,或者是反對任何新的嚐試,甚至是隻想保持眼前舒適順暢的生活而毫不思變。有時候,他們以“大家都是這樣做的”、“我做這一行以來,從沒聽說過這種事……”等種種理由來告誡自己,可事實上,一個人一旦自我設限,隻會墨守既有規則時,有趣的新組合以及打破規則的創新就永無出頭的機會。不管怎樣,抗拒改變的心態隻會牽絆你前進的腳步。
如果將一隻青蛙放到80℃的熱水中,它會馬上跳起來直到逃出熱水來拯救自己。但是如果將這隻青蛙放到一鍋冷水中,青蛙是不會跳躍的,因為這是它喜歡的環境。當我們慢慢給鍋加熱的時候,就會發現這隻青蛙很可能最終被燙死在鍋裏。因為水溫變化太慢,青蛙感覺不到,等到它感覺到必須離開的時候,它已經喪失了離開的能力。
當青蛙被放到80℃的熱水中的時候,它很快就發現了變化,它知道繼續呆在這種水裏是危險的、是在做錯誤的事情,必須逃出去才能存活。但當鍋裏的水溫慢慢升高的時候,它並沒有感覺到水溫的變化,即便感覺到了一些微小的變化,它仍然僥幸地認為自己是可以承受的,於是繼續停在鍋裏,這無疑是做了錯誤的事情,直到生存的機會完全喪失。
自然界裏最後能生存下來的物種,並不是那些最強壯的物種,也不是那些最聰明的物種,而是那些最能適應環境變化的物種。人類也是如此,我們要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從而找出解決困境的最佳方式,擺脫慣性思維給我們帶來的負麵影響。
某公司的辦公室,忙碌了一上午後,幾個職員正在餐廳邊吃邊聊。愛說笑的小劉給大家出了一個問題。他說:“有一個聾啞人到五金商店去買釘子,他左手按在櫃台上作持釘狀,右手對著左手作捶打狀,售貨員見狀拿來一把錘子,他搖頭,並用手指了指左手,後來服務員明白了,將釘子拿出來遞給他,他點頭稱是,滿意而去。送走了聾啞人,接著又來了一位盲人,這位盲人是來買剪子的。”
說到這裏,小劉話題一轉,給大家提了一個問題:這位盲人該怎麼做才能讓售貨員準確地明白他買的是剪子呢?
一向以聰明著稱的小張不假思索地回答:“那還不簡單!盲人隻需要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做剪刀狀比劃給服務員就行了。”其他人都表示讚同,紛紛誇小張反應迅速。平時不愛說話的小王卻說:“盲人是可以張口說話的,他隻要說我買剪子就可以了。”聽了小王的話,大家這才突然反應過來。
聰明人為什麼也會犯此類低級錯誤?這難道是偶然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而人之所以會犯這樣的錯誤,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受到慣性思維的影響。事實證明,人們隻有用創新思維去思考問題,才能真正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並推動事物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恩格斯說:“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維著的精神。”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一切事物時刻都在運動著、變化著,根本就沒有絕對靜止的東西,更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如果一個人要想準確認識這個世界,就不能用老眼光和習慣的思維方式來看待和理解它。我們隻有突破舊的觀念和想法,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用與時俱進的理念來處理問題,隻有如此,我們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點,才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讓自己盡快成功。
曾經有位哲人說過:“妨礙人們創新的最大障礙,並不是未知的東西,而是已知的東西。”的確,任何事物隻有不斷發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而創新就是發展的原動力,創新的根本來源則是思想上的創新。一個人要想挖掘出無窮的創新能力,就必須要丟掉慣性思維。隻有不為思維定勢所累,不斷開闊視野,我們才能靈活地跨越生命中的各種障礙。
底線哲語
任何事物隻有不斷發展,才有持久的生命力。而創新就是發展的原動力,創新的根本來源則是思想上的創新。一個人要想挖掘出無窮的創新能力,就必須要丟掉慣性思維。隻有不為思維定勢所累,不斷開闊視野,我們才能靈活地跨越生命中的各種障礙。
【人的可貴之處在於具有創新能力】
在這個日益多變的社會中,我們每天都在呼喚著創新,希望運用創新來改變人生,那麼究竟什麼是創新呢?
一個低收入的家庭定出一項計劃,使孩子能進一流的大學,這就是創新。一個家庭設法將附近髒亂的街區變成鄰近最美的地區,這也是創新。想法子簡化資料的保存,或讓孩子做有意義的活動,或使員工真心喜愛他們的工作,或防止一場口角的發生,這些都是很實際的、每天都會發生的創新實例。
《伊索寓言》裏的一個小故事給了我們一個關於創新的形象的解釋:
一個風雨交加的日子,有一個窮人到富人家討飯。
“滾開!”仆人說,“不要來打攪我們。”
窮人說:“求求你讓我進去,我隻想在你們的火爐上烤幹衣服而已。”仆人以為這不需要花費什麼,就讓他進去了。
突然,這位窮人請求廚娘給他一個小鍋,以便他“煮點石頭湯喝”。
“石頭湯?”廚娘說,“我想看看你怎樣能用石頭做成湯。”於是她就答應了。窮人到路上揀了塊石頭洗淨後放在鍋裏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