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永遠盯著目標,使命必達(1 / 3)

在破曉之前,黑暗總是漫長而難熬的,但隻要我們心懷夢想,不因現實的冷酷而放棄對夢想的守望,夢想之花終究會華麗地盛開。有了對生命的美麗憧憬,有了對夢想的執著堅持,就連冰冷的石頭也能遠行。

【專注於目標和願望,就會忘記恐懼】

目標賦予我們生命的意義和目的。有了目標,我們才會把注意力集中在追求成功上,我們才知道要往哪裏去,去追求些什麼。沒有目標,生活就會失去方向,而人也成了行屍走肉。

博恩·崔西說:“成功就是目標的達成,其他都是這句話的注解。”現實中,那些頂尖的成功人士不是成功了才設定目標,而是設定了目標才成功。

成功者總是對自己的去向一清二楚。他們目標明確,也會付出切實的行動。他們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也知道在哪裏可以得到它。他們確定目標,同時又決定通向那個目標必須走的道路。如果途中有讓他們分心的地方,他們不會為了瑣事去計較。

塞繆爾·斯邁爾斯博士是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教授,雖然已經70高齡了,卻保有相當年輕的體態。有個年輕人去采訪塞繆爾·斯邁爾斯博士。

“我在好多好多年前遇到過一個中國老人,”斯邁爾斯博士緩緩地說道:“那是二戰期間,我在遠東地區的俘虜集中營裏。那裏的情況很糟,簡直令人無法忍受:食物短缺,沒有幹淨的水,放眼所及全是患痢疾、瘧疾等疾病的人。有些戰俘在烈日下無法忍受身體和心理上的折磨,對他們來說,死已經變成最好的解脫了。我自己也想過一死了之,但是有一天,一個人的出現扭轉了我的求生意念——一個中國老人。”

年輕人被斯邁爾斯博士的講述深深地打動了。

“那天我坐在囚犯放風的廣場上,身心俱疲。我心裏正想著,要爬上通了電的圍籬自殺是多麼容易的事。一會兒之後,我發現身旁坐了個中國老人,我因為太虛弱了,還以為是自己的幻覺。畢竟,在日本的戰俘營區裏,怎麼可能出現一個中國人?”

“他轉過頭來問了我一個問題,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卻救了我的命。”

年輕人馬上提出自己的疑惑:“是什麼樣的問題可以救人一命呢?”

“他問的問題是,”斯邁爾斯博士繼續說,“‘你從這裏出去之後,第一件想做的事情是什麼?’這是我從來沒想過的問題,我從來不敢想。但是我心裏卻有答案:我要再看看我的太太和孩子們。突然間,我認為自己必須活下去,那件事情值得我活著回去做。那個問題救了我一命,因為它給了我某個我已經失去的東西——活下去的理由!從那時起,活下去變得不再那麼困難了,因為我知道,我每多活一天,就離戰爭結束近一點,也離我的夢想近一點。中國老人的問題不隻救了我的命,它還教了我從來沒學過但卻是最重要的一課。”

“是什麼?”年輕人問。

“目標的力量。”

目標給了我們生活的目的和意義。當然,我們也可以沒有目標地活著,但是要真正地活著、快樂地活著,我們就必須有生存的目標。偉大的思想家愛默生曾說過:“沒有目標,日子便會結束,像碎片般地消失。”

目標,應該是明確的。成功學專家拿破侖希爾說過,不甘作平庸之輩的人,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追求目標,這樣才能調動起自己的智慧和精力。它能給你一個看得見的靶子,你一步一個腳印去實現這些目標,你就會有成就感,就會更加信心百倍地向高峰挺進。

一個成功的目標,對自己和家庭、從現實到長遠利益,都應是周全的。目標是一種持久的熱望,是一種深藏於心底的潛意識。它能長時間調動你的創造激情,調動你的心力。你一旦想到這種強烈的願望,就會產生一種原子能般的動力,就會有一種鋼鑄的精神支柱。一想到它,你就會為之奮力拚搏,就會盡力完善自我。因為有堅定的目標,所以,一個人即使麵對多大的困難,他都不會恐懼,他們決然不會輕易說“不”字。為了目標的實現,他們會去勇敢地超越自我,跨越障礙,踏出一條坦途。

弗拉倫茲·恰克,是第一個橫渡英吉利海峽的女性。1952年7月4日,在濃霧當中,她走下加利福尼亞以西20海裏的卡塔標納島,向加州遊去,她要成為第一個橫渡這個海峽的女人。

霧很大,她甚至瞧不見領航的船隻;海水凍得她渾身都麻木了,海中還有鯊魚,時時在威脅著她。15個小時過去了,她感到自己不能再遊了,她要放棄了。

她的母親和教練在另一條船上。他們都告訴她離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棄。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發現除了濃霧外什麼也看不到。過了一會兒,在她的堅持下,人們把她拉上了船。

到了岸上,她漸漸覺得暖和多了。這時,她才發現,人們拉她上船的地點,離加州海岸隻有半英裏。一時間,她感到了失敗的打擊。

後來,她不無懊悔地對記者說:“說實在的,我不是為自己找借口,如果當時我看見陸地,也許我就能堅持下來。”

弗拉倫茲·恰克小姐一生中就隻有這一次沒有堅持到底。兩個月後,她終於成功地遊過了同一海峽。其實,令她半途而廢的不是疲勞,也不是寒冷,而是因為她在濃霧中看不到目標。

目標的達到就是成功。如果你把目光始終盯在自己製訂的一個個目標的實現上,你將會贏得人生,絕不會被小事拖累。一個人心中有明確的目標,便會始終保持旺盛的鬥誌,不論在任何時刻,都不會喪失熱忱和創造力。

底線哲語

一個人心中有精彩的目標,便會始終保持旺盛的鬥誌,不論在任何時刻,都不會喪失熱忱和創造力。

【目標指明行動的方向】

30年前,當弗蘭克還是一個13歲的少年時,他就要求自己有所作為。那時候,他把自己人生的目標不可思議地定在紐約大都會街區鐵路公司總裁的位置上。

為了這個目標,他從13歲開始,就與一夥人一起為城市運送冰塊。雖然沒有上過幾天學,但是他依靠自己的努力,不斷地利用閑暇時間學習,並想方設法向鐵路行業靠攏。18歲那年,經人介紹,他進入了鐵路業,在長島鐵路公司的夜行貨車上當一名裝卸工。他覺得這對他而言,是一個十分難得的機遇。盡管每天又苦又累,他都能保持一份快樂的學習心態,積極地對待自己的每一份工作。他也因此受到賞識,被安排到鐵路上,開始幹一份檢查鐵軌和路基的工作。盡管每天隻能賺1美元,但是,他感覺到自己已經向鐵路公司總裁的職位靠近了。

隨後,他又被調到鐵路扳道工的崗位上。在這裏,他依然勤奮工作,加班加點,並利用空閑幫主管們做一些書記工作。他覺得隻有這樣,才可以學到一些更有價值的東西。

後來,弗蘭克回憶說:“不知道有多少次,我不得不工作到午夜十一二點鍾,才能統計出各種關於火車的贏利與支出、發動機的耗油量與運轉情況、貨物與旅客的數量等數據。做了這些工作後,我得到的最大收獲就是迅速掌握了鐵路各個部門具體運作細節的第一手資料,而這一點,沒有幾個鐵路經理能夠真正做到。通過這種途徑,我已經對這一行業所有部門的情況了如指掌。”

但是,他的扳道員工作隻是與鐵路大建設有關聯的暫時性工作,工作一結束,他立刻被解雇了。

於是,他找到了公司的一位主管,告訴他,自己希望能繼續留在長島鐵路公司做事,隻要能留下,做什麼樣的工作都可以。對方被他的誠摯所感動,調他到另一個部門去清潔那些滿是灰塵的車廂。很快,他通過自己的實幹精神,成為通往海姆基迪德的早期郵政列車上的刹車手。無論做什麼工作,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目標和使命,不斷地補充自己的鐵路知識。很快,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年輕人。後來,當弗蘭克成為公司總裁以後,他依然廢寢忘食地工作著,在紐約人來人往、川流不息的街道上,他每天負責指導運送100萬乘客,至今也沒有發生過任何重大的交通事故。

弗蘭克在一次和朋友談話時說:“在我看來,對一個具有強烈上進心的年輕人來說,沒有什麼不能改變的,也沒有什麼不能實現的。一個具有強烈上進心的人無論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接受什麼樣的任務,他都會積極地充滿熱忱地對待它。這樣的人無論在任何地方都會受到歡迎。他在依靠自身的努力向前邁進的時候,也會受到各方麵的真誠相助。”

奧利弗·霍姆斯說:“世界上偉大的事情不在於我們站在何處,而在於我們朝什麼方向前進。為了到達目標之港,我們必須航行,不能漂流,也不能拋錨。”

羅斯福總統的夫人埃莉諾在大學讀書時打算邊學習邊工作,她希望能在電訊行業找份工作,這樣就可以多學點東西。她的父親幫她聯係到自己的一位老朋友——當時任美國無線電公司董事長的薩爾洛夫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