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們應該知道英國為什麼叫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而且一開始的地鐵用的也是蒸汽機。我們小時候對蒸汽火車還有印象,現在則隻能從電影中看到了,那時火車汽笛一響,火車頭上就冒出無數的蒸汽,這個氣勢還是蠻強的,但是火車是露天的呀,隻有站台是半封閉的。我們設想一下,如果在地下,地鐵列車一開,頭上冒著諸多蒸氣,那整個過道上還得了嗎,但就是這樣,聽說當年英國倫敦坐地鐵的人還是趨之若鶩,這倒不僅僅是英國人好新潮。真的,英國人是很潮的,無論是音樂還是電影,或者我們今天講的創意產業,他的總量也許比不上美國,但他的新潮卻是世人共認的。既老牌又新潮,這就是英國;既有女皇,又有戴安娜式的王妃,這就是英國人,貝克漢姆和維多利亞就是潮且紳士的最佳結合了。當然現如今的王子和王妃也都是潮人,他們的裸照在網上熱傳便是一個證明。而中國人也早過了再問“你爸你媽昨晚開火車了嗎”這樣的隱晦語,而直接地用網絡用語“咻咻咻”來替代了。
150年前倫敦要造地鐵的最主要的原因,可不是為了玩新潮,當時的主旨確確實實是為了解決倫敦的交通壓力。一個半世紀前的英國跟今天的中國頗有些相似之處——都處在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大量的勞動力從農村擁入城市,使得城市人口迅速膨脹,交通擁堵也日趨嚴重。要知道150年前的主要交通工具還是馬車,而馬車堵起來那可謂“車轔轔馬蕭蕭好不熱鬧”啊。
所謂時勢造英雄,當年的“堵城”倫敦,有一位經常飽受堵車之苦叫查爾斯·皮爾遜的律師。估計他實在是忍無可忍,便開始“不務正業”起來了,成天考慮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據說有一次他在衛生間看到一個老鼠洞之後大受啟發——他發現這個老鼠洞一直是通到房子外麵的,於是他感歎,老鼠真是厲害啊,不僅能在地上跑,還能在地下跑呢。接著他就想到,如果把鐵路建到地下去,豈不又節省了空間,還解決了交通問題,不是一舉兩得嗎?1847年,他在作了很多可行性研究之後,幹脆把律師之職也辭掉了,向市政廳提交了可行性方案。但是這個方案並未被采納,一直要過了10年之後,查爾斯·皮爾遜的方案才重新得到審議並通過。在審議之時,倫敦的報紙也就此展開了討論,反對的一方的擔心是這隧道會不會垮掉,隧道裏由蒸汽機發出的濃煙會不會把人熏死……
因為當時的施工技術是非常落後的,主要靠人力挖隧道,隧道在掘進時得先把地鐵途經的地上居民全部搬遷,工人們從地麵向下挖掘一條10米寬6米深的大壕溝,用磚加固溝壁,再修建成拱形的磚頂,然後將土回填,再在地麵上重建道路和房屋。這個工程得拆很多房屋,工程量也非常驚人,要花費大量資金。為了使蒸汽機車的濃煙及時排出,隧道還得修建很多通風孔。而這條地鐵運行後的資金回報也很不靠譜,因而投資商們都非常保守。當時拆遷的問題怎麼解決,怎麼安置怎麼補貼,這些筆者也還沒有去查詢,要知道那可是一個私有製的國家啊。
第一條地鐵不僅遇到資金的問題,同樣還有安全的風險,凡是第一次,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倫孰地鐵當挖掘到一條小河的岸邊時,河岸發生了坍塌,導致工地進水2米多深……事實上類似的問題在各國的地鐵建設中總是反複出現,包括杭州湘湖車站基坑的倒塌,也是因河水的倒灌而發生慘劇的。
就這樣,充滿坎坷的新生事物跌跌撞撞地登上了曆史舞台。30年後,奧匈帝國於1896年在布達佩斯建成了地鐵,美國的波士頓地鐵建成在1897年,法國巴黎通往郊區的地鐵建成是在1900年。從此,地鐵真正成為世人矚目的交通工具。
當然,我們現在可能已經想象不出在一個半世紀之前,好像車也沒那麼多、人也沒那麼多,怎麼可能要建地鐵了呢?但事實卻是如此。當然,最早的地鐵絕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地鐵,正如萊特兄弟的飛機也絕不是今天的波音747,但這第一步已經邁出去了,且又是英國邁出去的。
1862年,世界上第一條地鐵修通了,當時這條地鐵隻有6.5公裏長,有7個車站。它的第一批乘客是40名巡遊的官員,他們坐在沒有頂棚的木製車廂裏對地鐵進行了檢驗。一年後即1863年,這條地鐵正式投入運營,第一天的乘客總數就達到了4萬人次。按當年7月的統計,在過去的6個月裏,運營人數477萬人次,平均每天有2萬人次乘坐。由此地鐵成為繼公共汽車之後倫敦又一個多數市民可以負擔和使用的公共交通工具,從而開啟了世界各國興建地鐵的序幕。
3
中國造地鐵,則開始於北京,它於1965年7月1日正式動工興建,於1969年國慶節建成通車。
而最早建議造地鐵還是1951年,還好,也隻比英國晚了百年。那是在1951年7月,在北京市第二次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上,朱長江、曹濟洲這兩名代表提出“城內鐵道應改為地下鐵道或移至城外”的提案。1953年9月28日,北京市委關於《改建與擴建北京市規劃草案》出台,明確提出:“為了提供城市居民以最便利、最經濟的交通工具,特別是為了適應國防的需要,必須及早籌劃地下鐵道的建設。”這是新中國最早提出修建地下鐵道的城市規劃。
據說當時彭真市長向毛澤東主席彙報北京要建地鐵時,毛曾這樣說——現在你修20公裏、30公裏算什麼嘛,你要一直修到天津。用今天的話說,從北京修到天津,那就是城軌或高鐵,現在已經實現了。
當時北京建地鐵,主要還是考慮到戰備的需要,用當時的話說叫“適應軍事上的需要,同時兼顧城市交通”。根據預計,北京地鐵在戰時可以每天運送5個陸軍整編師的兵力自西山運至北京市區。由於屬於戰備工程,因此就在1969年1號線通車後很長時間裏並沒有對公眾開放,需憑介紹信參觀及乘坐。說當時參觀的票是一票難求,而一年參觀的人數就達800萬,且人們登上地鐵都會高呼“毛主席萬歲”的口號。這個我們今天也能理解的,等於說是去參加‘偉大成就“的。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北京地鐵才正式投入民用。關於北京地鐵建設的內幕,以前是當軍事機密來對待的,現在則都一一解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