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說
這種觀點的首創者是德國偉大的哲學家康德。幾十年以後,法國著名數學家拉普拉斯又獨立地提出了這一問題。他們認為,整個太陽係的物質都是由同一個原始星雲形成的,星雲的中心部分形成了太陽,外圍部分形成了行星。然而,康德和拉普拉斯在這個問題上也存在著分歧,康德認為太陽係由冷的塵埃星雲進化演變而成,先形成太陽,後形成行星。拉普拉斯則相反,認為原始星雲是氣態的,且十分灼熱,因其迅速旋轉,先分離成圓環,圓環凝聚後形成行星,太陽的形成要比行星晚些。
盡管他們之間有這樣大的差別,但是大前提是一致的,因此人們把他們捏在一起,將這種觀點稱為“康德·拉普拉斯假說”。
俘獲學說
這個學說認為太陽在星際空間運動中,遇到了一團星際物質,太陽靠自身的引力把這團星際物質捕獲了。後來,這些物質在太陽引力的作用下開始加速運動,就像在雪地裏滾雪球一樣,由小變大,逐漸形成了行星。
盡管各種假說都有充分的觀測結果為依據和理論根據,但也都有致命的不足,所以迄今為止仍然沒有一種假說被普遍接受。
太陽對流層和輻射層
太陽對流層是太陽內層的最外層,是太陽內部的組成區域之一,它將能量以對流形式傳出。那麼對流層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會如此強烈呢?原因在於輻射區的外圍溫度下降得很快,特質的透明度從而也就降低了,再加上太陽表麵的輻射損失變大,使得上下溫差也隨之變大,這就形成了以湍流為主的強烈對流層。對流層靠近太陽表麵光球層,厚約15萬千米,內溫度高達1伊106益。
幾乎完全不透明的對流層以對流的方式使輻射傳來的能量在高熱氣團的作用下來到表麵,與此同時表麵較冷氣團則會下沉。輻射層處於對流層下方,從核心向外到半徑75%的區域稱為輻射層,它是太陽內部的組成區域之一,同時也是向外傳輸能量的區域。來自核心的酌射線與X射線光子,通過不斷地與輻射層內的特質粒子相碰撞,被物質粒子吸收後再輻射,最後便以可見光的形式傳到太陽表麵,輻射到四麵八方。輻射區內,光子平均走1厘米就與物質粒子相碰撞一次,由此可見,它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到達太陽表麵,有90%以上的太陽物質都在輻射層內。
太陽的假象
中國有“後羿射日”的古老神話。但天空中出現多個太陽,卻是有人親眼見到的。
1933年8月24日上午9時45分,在我國四川省峨眉山的上空,出現了一種奇異的景象,在太陽的左麵和右麵,各出現一個太陽。
1934年1月22日和23日,上午11時至下午4時,古城西安的人們目睹了3個太陽並排存在於天空的奇景。
1965年5月7日下午4時25分和6月2日淩晨6時,在南京浦口盤城集的上空,接連兩次出現了這種幾個太陽並行於天的景觀。
1981年4月18日清晨,海南島東方板橋的人還碰到過5個太陽同時懸在天際的勝景。
看來,這種現象是時有發生的。
據史料記載,1156年,意大利的米蘭上空,太陽周圍出現了3個彩環,連續數小時閃閃發光,在光環消失之後,天上出現了3個太陽。
那麼,這些現象是怎麼產生的呢?太陽係中有幾個不同的太陽嗎?當然不是,太陽獨一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
隨著科學的進步,自然現象之謎也隨之解開了。
在離地麵6~8千米的空氣中,無論冬夏都是寒冷的,這裏有大量的冰晶體。它們有著不同的形狀,最為常見的是六角形小柱或薄片,它們隨著大氣上下翻騰。當陽光照射到這些小冰晶上時,就會被折射或者反射出去。由於陽光被折射後偏折出不同角度的光,就會在太陽周圍繞成美麗的光環——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