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璀璨的宇宙星空(4)(1 / 2)

根據現在的認識,超新星爆發事件就是一顆大質量恒星的“暴死”。對於大質量的恒星,如質量相當於太陽質量的8~20倍的恒星,由於質量的巨大,在它們演化的後期,星核和星殼徹底分離的時候,往往要伴隨著一次超級規模的大爆炸。這種爆炸就是超新星爆發。現已證明,1572年和1604年的新星都屬於超新星。在銀河係和許多河外星係中都已經觀測到了超新星,總數達到數百顆。可是在曆史上,人們用肉眼直接觀測到並記錄下來的超新星,卻隻有六顆。

恒星為什麼會爆炸?超新星形成後是如何運行的?宇宙每天有多少超新星產生?這些都仍然是未解之謎。

小行星的來源地

1994年,日本天文學家發現了兩顆小行星,國際編號分別為6741,6742。

經日本著名天文學家藤井旭等推薦,又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準發布,將6741號小行星命名為李元星,6742號小行星命名為卞德培星,以表彰我國這兩位科普作家對科學普及事業所做出的貢獻。

近來常看到小行星這個字眼,讀到小行星的消息,談到小行星的問題。請問青年朋友們,你知道小行星是什麼?它從哪裏來,又到哪裏去?我們在星空中能找到它們嗎?

大約在200年以前,人們還不知道有小行星,隻是根據大行星排列的規律,感覺好像在火星和木星之間,還應有一顆行星,但是人們始終沒有發現它。1801年的新年之夜,第一顆小行星被發現了。雖然它也是繞著太陽運轉的,但是比起大行星來,它太小了,比地球的衛星月球還小,所以把它叫做小行星,並且用希臘神話中的Ceres(穀神)給它起了名字,叫它穀神星。往後發現的小行星越來越多,就按照發現的先後次序給它們編號,而且都有一個專門的名字。

小行星世界

太陽公轉成千上萬的小行星,大多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如同大大小小的一座座山,一塊塊的巨石,繞著太陽公轉。它們無名無姓,它們不聲不響,靜悄悄的成群的在各自的軌道上運動著。偶然也有出軌的行動,有的被靠近它的大行星吸引,掉到大行星上去;有的互相碰撞,同歸於盡。但是這些現象,我們從來沒有見過,因為它們太遠、太小,人眼是看不見的。

怎樣去發現,又怎樣給小行星命名呢?

絕大多數的小行星要用天文望遠鏡對星空拍照才有可能從眾多的星點中發現它們。如果我們從星空照片中發現有一短條微弱的光痕,那可能就是小行星了(有時也可能是微暗的彗星)。這線條就小行星走動的痕跡,用專門的儀器和方法是可以發現它們的。一次觀測是不夠的,還要多次測定它們的星空坐標,然後計算它們的軌道,並且還要至少得到3個以上不同年代的國際觀測證實,精確計算軌道後,得到國際小行星中心的確認才能給這顆小行星以永久編號。

根據國際規定,小行星的發現者擁有對它的命名權。起初小行星多半是用希臘神話中的神的名字來命名,如1號小行星叫“穀神星”、2號叫“智神星”、3號叫“婚神星”、4號叫“灶神星”、1862號叫“太陽神”、2063號叫“酒神星”等,後來就廣泛應用別的地名、人名命名了。它們當中有世界著名的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對於政治家和軍事家,一般不作為小行星命名的對象。

本國的行星

紫金山天文台70年前,我國的張鈺哲當時還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攻讀天文學,1928年他在該校的葉凱士天文台發現了一顆小行星,並且把他命名為“中華(China)星”。這是中國人發現的第一顆小行星,從此在張鈺哲的主持下,中國的小行星工作有了相當快的發展,這當然是在新中國誕生以後的事。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發現了大量的小行星,並且獲得國際永久編號的小行星有100多顆,其中已經用我國人名、地名命名的有70多顆。

如北京(2045)、上海(2179)……張衡(1802)、祖衝之(1888)、一行(1972)、郭守敬(2012)、沈括(2027)等。用中國現代科學家命名的有王珀(3171)、葉叔華(3241)、戴文賽(3405)、周光召(346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