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表彰我國天文學家在小行星工作上的貢獻,美國天文台把他們發現的小行星2051號命名為張鈺哲、4760號命名為張家祥。
從1995年以來,北京天文台用現代電子技術開展了CCD小行星巡天觀測取得很大進展,由陳建生院士領導、朱進主持的這項工作已發現了近2000顆小行星,已獲得有26顆國際永久編號的小行星的命名權。第一顆被命名的就是為紀念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而把7072號小行星命名為“北京大學星”。
研究小行星
小行星在太陽係中已經運行了40多億年,由於它們的質量很小,不會像地球那樣曾經發生過滄海桑田的重大變質過程,因此保留了太陽係形成初期的原始狀態,對於研究太陽係的起源有重大價值。通過對小行星的軌道研究,也有助於測定一些天文基本數據和對太陽係演化的研究。未來還可能到某些小行星上發現新的礦藏,或者也可能作為飛往別的行星的中間站。
比較接近地球的小行星,對地球存在著潛在的危險,就像1994年彗星撞木星那樣,地球也可能被小行星碰撞而產生巨大的災難。因此密切關注接近地球的小行星而且采取有效的對策,保護地球的安全已成為科學的重大課題。現在全世界已經在聯合行動,我國也已成為其中的重要成員。
尋找太陽係第九顆大行星
太陽係有幾顆大行星?我們現已知道太陽係裏有八顆大行星。離太陽最近的是水星,由裏向外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人類對太陽係八大行星的認識,有悠久的曆程。古時人們在天空中僅能看到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這五顆行星。我國古代稱金星為太白,木星為歲星,水星為辰星,火星為熒星,土星為填星或鎮星。
在國外,古羅馬神話中各種神的名字被命名為星的名字,如稱水星為商神麥邱立、火星為戰神瑪爾斯、木星為愛神朱庇特、金星為太陽神阿波羅的先驅和使者。1543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創立了“日心說”,讓太陽取代地球坐上了“宇宙中心”的寶座,人們才知道自己居住的地球是太陽係的一顆行星。從此,天文學上有了“太陽係”這個名稱,太陽係的行星也不斷被發現。
1781年,英國天文學家威廉·赫歇爾,發現了天王星;1846年,英國的來當斯和法國的勒威耶,發現了海王星。
太陽係裏的八顆大行星,如同一母所生的八個兄弟,它們不但排列得很規則,而且像賽跑運動員在一個場地上比賽一樣,非常有秩序地沿著各自的跑道,一刻不停地朝同一個方向繞著太陽在轉圈子。
雖然它們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但從來不爭搶跑道。
太陽係是否有第九顆大行星呢?這是不解之謎,不少科學家長期尋找著第九顆大行星。
科學家認為,在現在的八大行星軌道之間是找不到第九大行星的,隻有在水星軌道以內,或者冥王星軌道以外才能找到,前者稱為“水內行星”,後者稱為“冥外行星”。
科學家從20個世紀就努力尋找水內行星。雖然有的發現了一些“蛛絲馬跡”,並且到水星的身邊去實地觀測,1976年美國專門發射了一艘宇宙飛船在那裏整整尋找了一年,也沒有找到可以證明存在“水內行星”的痕跡。由此看來,存在水內行星的可能性十分渺茫,甚至可以完全排除了。
科學家尋找“冥外行星”也做了許多工作。天文學家根據觀測資料計算,認為“冥外行星”如果存在,質量為地球質量的5~10倍。現在,科學家已用了超大型望遠鏡對準這顆未知行星可能出現的地方,拍攝了數以萬計照片,正希望從這些照片中像沙裏淘金似的找到它。此外,美國發射的“先驅者10號”和“先驅者11號”宇宙探測器,在太陽係邊緣附近做了大量觀測,企圖找到“冥外行星”。1987年7月9日,美國“先驅者”號宇宙探測器的主要研究人員稱,太陽係可能存在第九顆大行星,但它的軌道很不尋常,幾乎與其他行星的軌道成直角傾斜,行星的質量比地球大4倍,公轉一周至少需要700年。
太陽係究竟有沒有第九顆大行星?至今仍然是一個沒有肯定答案的謎,期待今後的長期觀測回答。也許,這個謎將由你來揭開謎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