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月球的傳奇(1)(2 / 3)

月球與潮汐

地球與月球之間的引力場形成了有趣的現象,最顯而易見的便是潮汐現象。

月球正對地球一點的引力為最大,反麵一點則相對弱小一些。地球,特別是海洋部分並不是完全固定的,而是朝月球方向略有延伸。以地球表麵為透視角觀察的話,會看到地球表麵的兩個膨脹點,一個正對月球,另一個則正對反麵。

這效果對海洋的影響比對固態地殼強烈得多,所以海洋處膨脹得更高。另外,因為地球自轉比月球公轉速度快,膨脹每天一次,每天的大潮一共有兩次。

月球車月球車,又叫做月球機器人,是對月球進行考察、分析、取樣的專用車輛,分為無人遙控和有人駕駛兩種,一般裝有遙測係統、電視攝像係統等,主要用途是幫助人類探測月球表麵。

1970年11月17日,蘇聯研製的無人駕駛“月球車1號”由“月球17號”

探測器送上月球表麵,這是航天史上第一輛月球車。

早在“神舟5號”發射成功前,我國就一直在進行月球車的研製,我國研究的重點是製造無人遙控月球車。

月球車的種類

無人駕駛月球車——由輪式底盤和儀器艙組成,用太陽能電池和蓄電池聯合供電。這類月球車的行駛是靠地麵遙控指令。

1970年11月17日,蘇聯發射的“月球17號”探測器把世界上第一台無人駕駛的月球車冥冥“月球車1號”送上月球。此車約重1.8噸,在月麵上行駛了10.5千米,考察了8萬平方米的月麵。此後蘇聯送上月球的“月球車2號”行駛了37千米,並向地球發回了88幅月麵全景圖。

有人駕駛月球車冥冥這是由宇航員駕駛在月麵上行走的車。

主要用於擴大宇航員的活動範圍和體力消耗,可隨時存放宇航員采集的岩石和土壤標本。

這類月球車的每個輪子各由一台發動機驅動,靠蓄電池提供動力,輪胎在-100益低溫下仍可保持彈性,宇航員操縱手柄駕駛月球車,可向前、向後、轉彎和爬坡。

1971年9月30日,美國“阿波羅15號”飛船登上月球,兩名宇航員駕駛月球車行駛了27.9千米;“阿波羅16號”“阿波羅17號”攜帶的月球車,分別在月麵上行駛了27千米和35千米,並利用月球車上的彩色攝像機和傳輸設備,向地球實時地發回宇航員在月麵上活動的情景及離開月球返回環月軌道時登月艙上升級發動機噴氣的景象。

人造月球

所謂的人造月球,又叫太空反射鏡,是利用反射的陽光,對地球某些特定的區域進行補光的人造小天體。最早由俄羅斯天文工作者實施這一計劃,試圖解決俄羅斯高緯度地區的照明問題。此外,太空反射鏡還可以用來照亮發生地震或洪水等自然災害的地區,使救援工作在夜間也能進行。人造月球為人類帶來光明的同時,不會產生二氧化碳之類的汙染物,所以它稱得上是一種環保型能源。但到現在還沒有試驗成功。日本也正在積極開展該項計劃。

“嫦娥工程”是我國月球探測計劃的代號。該計劃分為“繞、落、回”三個階段。2004年3月,一期繞月工程(即“繞”)露麵,該工程計劃在2007年以前發射“嫦娥1號”衛星,圍繞月球飛行;“落”就是發射月球軟著陸器,試驗月球軟著陸和月球車巡視勘察,就地對月球進行探測,並開展月球天文觀測等;“回”就是不僅向月球發射軟著陸器,而且發射小型采樣返回艙,采集關鍵性月球樣品返回地球。

月亮上的“建築物”

當代科學對於月球環境的認識是:月球是一個極端死寂和幹燥的荒涼世界,布滿了大大小小的坑穴(環形山)。

1969年7月至1972年12月,在美國實施“阿波羅”登月計劃的過程中,宇航員拍下了一些月麵環形山的照片,單從這些照片看,環形山上分明留有人工改造過的痕跡。

例如,在戈克萊紐斯環形山的內部,可以看出有一個直角,每個邊長為25千米;在地麵及環壁上,還有明顯的整修痕跡。更為奇特的是另一座環形山,它的邊緣平滑,過於完整;環內呈幾何圖形,有的仿佛是畫出來的平分線,在圓周的幾何中心部位,有牆壁及其投影。該山外側有一傾斜的坡麵,形狀如完整的正方形,在正方形內有一個十字,把正方形等分成對稱的各部分。

其實,有關月球的多種令人不解的現象,在近200年人類對月球的觀測過程中,已被陸續發現。

1910年11月26日發生日食時,法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分別觀測到“有一個發光的物體從月球出發”,“月亮上有一個光斑”。據觀測者的描述,日食過程中月亮上出現的物體形狀近似現代的火箭。

1953年12月21日,英國天文協會月球部主任威爾金斯博士透露:在月麵的危海地區觀察到了大量的“圓屋頂”;這些半圓形的“建築物”呈耀眼的白色,它們中最小的直徑也有3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