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上到底有沒有生命?或者過去是否存在過生命?現在還沒人能確切回答這個問題。
月亮是否正在遠離地球
月亮離地球有38萬千米之遙。科學家在研究地球上一種罕見的“玻璃體”
時,沒想到竟然在月亮上找到了答案;而當科學家在研究生活在太平洋中的鸚鵡螺時,卻又發現月亮正悄悄地離地球而去。
1787年以來,在中國、美國、菲律賓、象牙海岸和澳大利亞等地,先後發現了一種細小的“玻璃體”,有淡綠色的,也有棕黃色的,一般像胡桃大小,最小的像米粒,最大的像柚子。它們的形狀也多種多樣,有的呈球形,有的呈扁圓形,而且含水量比任何岩石都低。
這種自然玻璃體在地球上是罕見的,它們是從哪兒來的呢?許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找它的來源,但始終是個謎團,無法找到答案。有人說,這些玻璃體是隕石從地球外麵進入大氣層時重新熔化後形成的,所以叫它“玻璃隕石”;也有人說,大隕石撞擊月麵時產生的高溫和高壓引起爆炸,使岩石粉末和石塊拋向四麵八方,形成了輻射紋,其中一部分飛離月亮,落到了地球上。
1961年,“阿波羅11號”登上月亮以後,人類的足跡在月亮上出現。在月亮上,人們發現這種玻璃體到處都有,俯拾即是。“阿波羅11號”取回的月塵樣品中,玻璃體占了1/2;“阿波羅12號”取回的月塵樣品中,玻璃體有著不同的形態,有球形、橢球形、拉長狀、不規則啞鈴狀,表麵還有著許多大小不等的空洞,這就足以證明地球上的玻璃體來自月亮。
1978年10月,英國《自然》雜誌報道,美國地理學家普林斯頓大學的卡姆和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普姆庇對鸚鵡螺進行了研究,解剖了千百隻鸚鵡螺後,發現它們是一種奇妙的“時鍾”,外壁上的生長紋默默地記載著月亮在地質年代中的變化曆程。
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原來,生活在太平洋南部水域裏的一種鸚鵡螺,是地球上的“活化石”。它是一種奇異的軟體動物,身上背著一個大貝殼,外貌同蝸牛有點相似,外殼呈灰白色,腹部潔白,背部有棕黃色的橫條紋。殼內由隔膜分隔成許多“小室”,最外的一個小室最大,是它居住的地方,叫“住室”。
以後的其他小室,體積較小,可貯存空氣,叫做“氣室”。隔板中央有細管連通氣室和肉體。鸚鵡螺依靠調節氣室裏空氣的數量,使自身在海中沉浮,夜間來到洋麵吸取氧氣,白天就轉移到海洋深處,改為厭氧呼吸。鸚鵡螺在吸取氧氣的時候,要分泌出一種碳酸鈣,並在它的貝殼出口處儲存起來。白天,在厭氧呼吸過程中,碳酸鈣會慢慢地溶解,並留下一條條小槽——生長紋。
有趣的是,鸚鵡螺的殼很大,由許多弧形隔板分成許多個小室,每個氣室之間的生長紋約30條,同現代的朔望月十分接近。生長紋每天長一圈,氣室一個月長一隔。
兩位美國學者還考察研究了新生代、中生代和古生代的鸚鵡螺化石,發現同一地質年代化石生長紋相同,不同地質年代化石的生長紋就不同:新生代漸新世的螺殼上是26條;中生代白堊紀的螺殼上是22條;侏羅紀的螺殼上是18條;吉生代石炭紀的螺殼上是15條;奧陶紀的螺殼上是9條。由此,人們可以設想到,在4億多年前,月亮繞地球一周是9天,而隨著時間的變遷,月亮的公轉周期,逐漸變成15天、18天、22天、26天,而現在則是29天多。
他們還作了進一步推算,所得的結果是:4億年前,月亮和地球之間的距離隻等於現在的43%左右,7000年來,月亮以每年94.5厘米的速度在離地球遠去。
月亮是地球的天然伴侶,從它開始圍繞地球旋轉第一圈的時候起,就已經存在著離開地球的可能了,隻是因為它被地球強大的吸引力給“挽留”住,所以沒能很快離開,那麼,今後會怎樣呢?另一些科學家通過對日食的觀察,根據3000年間的天文記錄的計算,發現月亮正在以每年5.8厘米的平均速度,慢慢地離地球遠去。
科學家得出的月亮脫離地球的速度雖然不同,但一致的是,月亮正在緩慢地離地球而去,長此下去,月亮在千百萬年、幾億年甚至幾十億年以後會飛離地球,逃之夭夭。到那時,隨著科學的進步,人類也許有可能運用自己的智慧來挽留這顆美麗的星球。
走進我們的衛星——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