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最後的時刻,他們自己的命運又如何呢?如果他們宇宙飛船的動力還不足以支持跨越星係航行,他們可能徒勞無益地戰鬥到最後一刻,最終沒能逃脫滅亡的厄運。但也有可能他們的宇宙飛船已達到亞光速飛行的水平,在家園被毀之前就大規模撤出,去尋找新的棲居地了。
當然,這一切都隻是科學家的大膽推測,但卻有一定的依據。事實上,在我們這個擁有137億年曆史的宇宙中,最古老的行星也許在宇宙大爆炸10億年之內就誕生了,比大多數科學家以前斷定的要早上數十億年。這意味著,高級文明的產生可能要比我們地球文明久遠得多,如果進化的時間足夠長,他們所達到的文明程度可能也會大大超出今天的地球文明,他們可能已有足夠的能力來應對一場整個星球毀滅的災難。如果我們有一天與這些文明聯係上了,就能學習他們先進的技術,當我們的太陽係發生災難時,就能從容應對。
要找到外星生命,那我們就要先找到外星人棲居的家園——係外行星。就在10多年前,行星科學家研究的對象才隻有太陽係內的八大行星。1995年,瑞士白內瓦天文台的天文學家米切爾·麥耶和同事們根據恒星受其他天體引力影響而產生特殊擺動的原理,在飛馬座發現了類似恒星轉動的行星,這是人類發現的第一顆太陽係外行星。此後,隨著觀測技術的不斷進步,行星的發現在天文界掀起了一個又一個高潮,新行星的花名冊越來越豐富,時至今日,已有超過145顆係外行星被發現。
在這行星新世界裏,我們能夠發現外星生命的身影嗎?
培養地外生命
華盛頓大學1998年9月宣布,它將啟動一項由國家科學基金資助的研究生教育項目,該項目旨在培養研究地外生命的博士研究生,這在宇宙生命學方麵尚屬首次。
這門專業看起來似乎挺有意思,但真的學起來並不那麼輕鬆。學生們必須先要了解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形成的,這就涉及天文學、大氣科學、海洋學以及微生物學。負責此項目的微生物學家簡姆斯·斯特雷說:“我們想在地球的環境中研究生命,因此必須要研究地球上諸如火山口、海冰和地下玄武岩的形成過程,因為這些都是形成微生物的極好環境,而且很可能與其他星球上的環境相類似。”除此之外,學生們還要研究大量的在地球上了解較少的有機體。
給學生嚐嚐尋找地外生命的滋味,並非隻此華盛頓大學一家,美國航空航天局新成立的宇宙生命學研究所將提供同樣的機會。目前,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科學家們正和來自五所大學的教授們洽談這項合作項目。
新行星的誕生
這些新發現的行星與我們熟悉的太陽係內行星都有哪些不同呢?首先,它們的母親恒星未必都是像我們太陽這樣的中年恒星,還有雙星和高密度、高輻射的中子星。
如果天空上有兩顆太陽在照耀,那將是一個怎樣奇特的景象?在金牛座還真有可能存在圍繞雙星旋轉的行星,最近,墨西哥大學的天文學家在觀測金牛座的一個雙星係統時發現,這兩顆恒星都各帶有可形成行星的濃密氣體盤,每一個氣體盤都從恒星延伸出去約16億千米長,在這些氣體盤中蘊含了足夠的物質來形成兩顆行星。
這項發現意味著在雙星係統中也可存有行星,而宇宙中75%的恒星都是以雙星形式存在的,因此行星可能普遍存在於宇宙中。隻是很遺憾,當有兩顆太陽照耀在行星上空時,在如此熾熱和沒有晝夜的世界裏,生命幾乎沒有立足之地。
在雙星係統中的行星上沒有生命跡象,天文學家就接著去努力。他們又找到了圍繞脈衝星旋轉的行星。脈衝星也叫中子星,是巨大恒星死亡後所留下的核形成的,密度非常高。
科學家早就發現,一顆位於室女座、離我們有1600光年之遙的脈衝星周圍有三顆行星圍繞旋轉。這麼遠的行星是怎樣被發現的呢?那是靠破譯脈衝星脈衝信號的微小變化推算出來的。觀測發現,這顆脈衝星的脈衝周期有時會產生微小的變化,按照天文學上的經驗,這一定是由於它周圍存在著環繞天體對它產生引力擾動之故。這樣,目前還看不見的行星,終於通過不可掩蓋的引力效應而顯示了它的客觀存在。
科學家認為,超新星爆發後在脈衝星周圍形成由拋射物組成的環狀結構,進而形成行星。
不知什麼原因,脈衝星身邊的行星有時離其母星極近,就像一個永遠需要媽媽抱著的孩子。2001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天文學家就在飛馬星座裏發現了一顆距離自己的“太陽”最近的行星——其“太陽”也是一顆脈衝星。這顆公轉周期隻有3.5天的“熾熱木星”,距離自己的脈衝星隻有約700萬千米,而在我們的太陽係裏,距離太陽最近的水星與太陽的間隔也有5800萬千米。
這樣的“親密接觸”對這顆行星的命運來說可不見得是一件好事:近1000益的高溫使這顆行星正在以每秒1萬噸的速度進行著飛快的“質量虧損”,氫和其他物質像彗星的尾巴一樣,散入宇宙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