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圓酒
【適用人群】血虧體虛、精神委靡者。
【主要功能】補血滋身,明目安神。
【配方組成】枸杞子375克,桂圓肉500克,蔗糖2500克,白酒2.5升。
【製作方法】常規浸漬法。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早、晚各服1次,每次服用15~30毫升。
【貯 藏】密封,置陰涼處。
【附 注】製作方法可參考第一章“家庭如何製作藥酒”中的“浸漬法”。
杞圓藥酒
【適用人群】肝腎精血虧虛導致腰酸膝軟、筋骨無力、肢體麻木、頭暈目眩、視線模糊、心悸失眠、健忘的人群。無明顯症狀者也可以服用。
【主要功能】補腎益肝,強筋壯骨,活血養神。
【配方組成】紅花15克,金銀花30克,南五加皮40克,懷牛膝、杜仲各45克,桂圓肉50克,當歸身、生地黃、枸杞子各60克,大棗250克,冰糖500克,蜂蜜500毫升,白酒4升。
【製作方法】預備一個潔淨紗布袋,一個潔淨的酒壇,一口幹淨的鍋。先將除冰糖、蜂蜜、白酒以外的藥物全部裝在紗布袋裏並封口,再把紗布袋放在酒壇裏,並往酒壇裏注入白酒。隨後,向酒壇裏加入冰糖、蜂蜜並密封。把酒壇置於鍋中,用隔水煮燉法加熱,再取出酒壇貯放在陰涼幹燥處。放置10天,每天搖動數次,10天後開封,取澄清液飲用。
【用法用量】口服溫飲。每天早、晚各服1次,每次服用10~15毫升。
【貯 藏】密封,置陰涼處。
【附 注】過量飲用不宜。
杞蓉藥酒
【適用人群】肝虛腎虧、頭昏目眩、腰酸膝痛者。
【主要功能】滋腎,補血,養肝明目。
【配方組成】紅曲9克,梔子、麥冬各10克,紅花45克,牛膝、茯苓、當歸、肉蓯蓉、補骨脂各72克,首烏197克,枸杞子403克,白酒8966毫升。
【製作方法】第1步:備一個潔淨的容器,一口潔淨的鍋。將肉蓯蓉放入鍋裏加水煎煮3次,每次煎煮時間不等,為:2小時、1小時、1小時。首烏以同樣的方法煎煮。將二者煎煮所得的溶液混合、過濾,濃縮至1∶15到1∶20的清膏,再加入966毫升白酒,攪勻後靜置。再濾過備用。
第2步:將牛膝、茯苓、當歸、補骨脂、梔子、麥冬研成粗粉,加入紅花、枸杞子和紅曲攪勻,再用8升白酒滲漉。
第3步:將第1步靜置備用的煎液與第2步的滲漉液混合後靜置,待濾過之後分裝即可。
【用法用量】口服。每天早、晚各服1次,每次服用10~16毫升。
【貯 藏】密封,置陰涼處。
【附 注】患有高血壓者切勿服用。
杞菊強身酒
【適用人群】中老年人,筋骨酸痛、神衰目花、迎風流淚者,無病常服可防衰老。
【主要功能】養肝明目,補身強身。
【配方組成】巴戟天、肉蓯蓉、滁菊花各50克,枸杞子100克,白酒2.5升。
【製作方法】備一個潔淨的酒壇。先將巴戟天、肉蓯蓉、枸杞子搗碎,再將與於滁菊花一齊放入酒壇,往酒壇裏加入白酒,密封浸泡。浸泡期間,每天搖動酒壇1次,半個月後過濾去渣即成。
【用法用量】空腹溫飲。每天早、晚各服1次,每次服用1杯。
【貯 藏】密封,置陰涼處。
【附 注】該藥酒還可降低血壓,治血壓高引起的頭暈目眩。
地黃枸杞酒
【適用人群】精血不足、營衛不充者。
【主要功能】調和營衛,治精血不足。
【配方組成】曬幹的大熟地8兩,枸杞(挑選肥大的,烘燥以去潤氣)4兩,沉香1錢,高度燒酒適量,白酒六七斤。
【製作方法】將除酒以外的藥物用高度燒酒浸泡,10天後即可服。服完後,用白酒繼續浸泡藥物,15天即可再服用。
【用法用量】口服。適量服用。
【貯 藏】密封,置陰涼處。
【附 注】沉香也可以用3錢白檀代替。
地黃養血安神酒
【適用人群】心悸失眠、怔忡健忘、頭暈目澀、須發早白的人群。
【主要功能】養血安神。
【配方組成】沉香米1.5克,當歸、枸杞子、炒薏苡仁、製首烏各25克,熟地黃50克,白酒1.5升。
【製作方法】預備一個潔淨紗布袋,一隻潔淨的酒壇。先將除白酒以外的藥物研碎裝入紗布袋,並紮緊袋口。再把紗布袋放在酒壇裏,接著向酒壇裏注入白酒,密封酒壇浸泡一周。取出藥袋,壓榨取汁液,再將汁液和藥酒混合,攪勻後靜置,過濾後即可服用。
【用法用量】口服溫飲。每天早、晚各服1次,每次服用15~20毫升。
【貯 藏】密封,置陰涼處。
【附 注】資料來源於《惠直堂經驗方》。
地黃糯米酒
【適用人群】患有肝腎陰血不足造成的腰膝酸軟、眼花耳鳴、早生白發、麵容憔悴無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乏力倦怠等症的人群,以及月經不調的女性。
【主要功能】補肝益腎、滋陰補血、烏養須發、延年益壽。
【配方組成】幹地黃1500克,糯米2500克,酒曲180克(研碎)。
【製作方法】預備一個潔淨紗布袋,一口幹淨的鍋,一隻潔淨的酒壇和一個幹淨的酒瓶。把糯米用水浸泡,將幹地黃研碎後裝進紗布袋,然後放入鍋內。往鍋裏加水,約6升,煎煮。大約煎煮到原來量的一多半時停止煎煮,裝入酒壇備用。等到糯米浸泡的時間達到24小時後,將糯米瀝幹並蒸熟,然後離火候溫。溫度適當後,再將糯米放入之前備用的幹地黃煎煮液的酒壇中,再加入酒曲並攪勻、密封。(需要注意的是,密封後的酒壇需要放置在30攝氏度的保溫處。)10~15天後,看酒已熟就可為酒去糟,瀝出儲備在瓶中即可。
【用法用量】空腹溫飲。每日服2~3次,每次服用20~30毫升。
【貯 藏】密封,置陰涼處。
【附 注】該藥方還具有補益增白的功效。
歸龍仙酒
【適用人群】血虛證者。
【主要功能】養血活血。
【配方組成】當歸、龍眼肉各50克,白酒350毫升。
【製作方法】準備一個幹淨的容器。先將當歸和龍眼肉放在容器裏,再加入白酒,密封。浸泡14~21天,期間每天搖動容器數次。之後過濾取汁液即可服用。
【用法用量】口服。徐徐服用,勿醉。
【貯 藏】密封,置陰涼處。
【附 注】白酒以50度為佳。
歸圓酒
【適用人群】脾胃虛弱者,氣血兩虛導致食少腹脹、頭昏目眩等症的人群。常人服用可補益。
【主要功能】補益,補脾養胃,滋陰養血。
【配方組成】當歸250克,枸杞300克,桂圓肉500克,白酒、黃酒各1升。
【製作方法】預備一潔淨細紗布袋,一潔淨的酒壇。先將當歸研碎,與枸杞、桂圓肉一齊裝入細紗布袋,紮緊袋口。再將紗布袋放入酒壇,用白酒浸泡24小時,然後加入黃酒密封浸泡,半月後開封即可服用。
【用法用量】口服。隨性適量飲用,勿醉。
【貯 藏】密封,置陰涼處。
【附 注】資料來源於清·《種福堂公選良方》
歸芪酒(一)
【適用人群】血虛者。
【主要功能】補血益氣,活血。
【配方組成】當歸、黃芪、雞血藤各30克,白酒500毫升。
【製作方法】預備一潔淨細紗布袋,一個幹淨的容器,一個潔淨的瓶子。先將當歸、黃芪和雞血藤切成薄片,裝入紗布袋,然後將紗布袋放入容器中,接著,向容器倒入白酒,密封。浸泡15~20天後,過濾取汁液裝瓶即可。
【用法用量】空腹溫飲。每日服用1~2次,每次服用10~20毫升。
【貯 藏】密封,置陰涼處。
【附 注】白酒以50度為佳。
生脈益氣酒
【適用人群】暑熱傷氣、汗出淋漓、倦怠乏力、久嗽虛喘、痰少氣短、口常渴、脈虛數等人群。
【主要功能】補氣斂汗,滋陰生津。
【配方組成】人參20克,五味子30克,麥冬(去心)50克,白酒1升。
【製作方法】備一個潔淨的容器。把人參切成片後與麥冬和五味子一起置入容器,加入白酒浸泡,密封,14天後可開啟使用。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服用10毫升。
【貯 藏】密封,置陰涼處。
【附 注】清晨飲用最佳。
生脈益氣補酒
【適用人群】多汗、體乏、倦怠、久咳痰少、常喘氣短、口常渴、脈虛數者。
【主要功能】補氣,養陰,斂汗,生津。
【配方組成】人參18克,五味子30克,麥冬50克。白酒500毫升。
【製作方法】備一隻潔淨的容器。先將除白酒以外的藥物洗淨,並將麥冬去芯。然後將這些藥物放入容器,再往容器裏加入白酒,密封浸泡。14天後,即可飲用。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清早服用。每次服用1小杯。
【貯 藏】密封,置陰涼處。
【附 注】不可貪杯。
鹿頭酒
【適用人群】虛勞不足、消渴、失眠多夢、夢多詭異的人群。
【主要功能】益精補氣。
【配方組成】鹿頭,曲,米。
【製作方法】先用一隻幹淨的大鍋將鹿頭煮爛,然後將煮爛的鹿頭搗碎,加入適量的曲、米釀成酒。酒熟後壓榨取汁即可。
【用法用量】口服。適量飲用,勿醉。
【貯 藏】密封,置陰涼處。
【附 注】資料來源於明·《本草綱目》。
鹿血酒
【適用人群】大多數患有血液病的人群,包括慢性苯中毒導致血液病的患者以及精虛血虧、心悸心躁的老年人。
【主要功能】益精補血,寧心安神。
【配方組成】①鹿頸靜脈類鮮血300毫升,50度的白酒1升。②300毫升鹿血還可以用50克鹿茸內骨髓代替。③或在宰鹿時將血風幹成30克的紫棕色片狀固體,並用此固體代替鹿頸靜脈血。
【製作方法】需潔淨的容器和潔淨的紗布袋。①:將鹿頸靜脈血放在一個幹淨的容器裏,並向容器倒入白酒,浸一周後即可飲用。②將鹿茸內骨髓放在潔淨的容器裏,再向容器裏倒入白酒。密封浸泡30天後即可。③將固體鹿血片研成細末,放入潔淨的紗布袋,紮緊袋口置於潔淨的容器裏,再向容器裏加入白酒,浸泡30天後過濾取液即可。
【用法用量】空腹溫飲。每日服用1~2次,每次服用10毫升。
【貯 藏】密封,置陰涼處。
【附 注】有虛熱、實熱者忌服,患有高血壓、肝炎、腎炎等病者禁用。
鹿茸酒
【適用人群】虛勞瘦弱、精神不振者,以及被腎肝虛困擾,出現頭暈目眩、耳聾耳鳴、腰膝酸痛者。
【主要功能】狀元陽,補氣益血,強筋壯骨,養精益髓。
【配方組成】鹿茸片,白酒。
【製作方法】家庭製作中最為簡單的一種方法。備一個幹淨的酒壇,在酒壇裏放入適量的鹿茸片,再往酒壇裏添加適量白酒,浸泡十多天後就可飲用。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服用半小杯。
【貯 藏】密封,置陰涼處。
【附 注】常人服用此藥可壯全身。此藥還有強心、降壓功效。
鹿茸人參酒
【適用人群】身體倦怠無力、腰膝酸軟、精神不振者。
【主要功能】補腎、補氣、益精。
【配方組成】鹿茸3克,人參5克,石斛、牛膝各7克,杜仲10克,白酒50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