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鑄炮(1 / 3)

俗話說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人倒黴時放屁都能打腳後跟,國家在國運下行的時候也是這樣。

三月份開封之圍剛解,遼東又傳來消息,皇太極率領大軍將錦州圍住,準備一舉拿下這個關錦防線的要衝。

為挽救遼東危局,朝廷派遣洪承疇率宣府總兵楊國柱、大同總兵王樸、密雲總兵唐通、薊州總兵白廣恩、玉田總兵曹變蛟、山海關總兵馬科、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寧遠總兵吳三桂等所謂八總兵兵馬,領精銳十三萬、馬軍四萬來援,集結寧遠,準備與清兵會戰。

洪承疇作為薊遼總督,主張徐徐逼近錦州,步步立營,且戰且守,勿輕浪戰。但兵部尚書陳新甲促戰,崇禎皇帝也希望洪承疇采取陳新甲的作戰方針,洪承疇頂不住上麵的壓力,隻能采取了速戰速決的作戰方式。

皇太極得知明援兵已到,便親率大軍從盛京趕來赴援,駐紮在鬆山、杏山之間,部署在明軍的南麵,濟爾哈朗軍攻錦州外城,截斷鬆、杏間明軍的聯係,切斷明軍糧道,斷絕洪承疇歸路。

事已至此洪承疇主張決一死戰,而各部總兵意見不統一說什麼的都有,最後決定背山突圍。哪知道洪承疇準備的挺充分,但半路上總兵馬科、吳三桂等相繼逃走,諸鎮兵皆潰。洪承疇所率兵十三萬,先後死亡五萬三千餘人,剩下人被團團圍在鬆山。

洪承疇帶走的十三萬人是明朝在遼東最後一支野戰兵團,如果這支軍隊全部被殲滅,那明朝隻能退守最後的堡壘山海關。

到了這個時候崇禎皇帝慌了,下了嚴旨命令九邊總兵必須派出軍隊救援。可這時候偏偏碰到關內李自成第二次圍攻開封,關內關外那個都不能丟,崇禎沒辦法隻好給督師丁啟睿發了嚴旨,讓他督促南方各省軍隊會剿李自成,甚至命令楊嗣昌暫緩對張獻忠的攻勢,將左良玉等湖廣將領調給丁啟睿指揮,一定保證開封不能有失。

丁啟睿接到皇帝的聖旨後,馬上調集整個河南山東南北直隸的所有軍隊,限期年底前集結到開封周圍。

雖然丁啟睿也協管南京的明軍,但南京地理位置太重要,南京的軍隊負責長江中下遊的防禦,如果將軍隊全都調往河南,整個長江防線就會有一個缺口,明朝最富庶的江南地區就暴露在流寇的麵前。如果南京有失,丁啟睿直接自殺了事,所以給他一百個膽子也不敢調動南京的軍隊,隻是讓南都留守府準備糧食以資軍需。

雖然隻是讓南京出糧食,但去年和今年南直隸與浙江都招了災,今年冬天還沒有雪,估計明年開春還是個旱災,但上麵的命令韓讚周還不敢違背,沒辦法隻能會同兵部尚書、留守勳貴一同商議,拿出糧食十萬石用來支援河南。

糧食準備全了,但護送的軍隊卻沒有,南京城內二十多萬軍隊看著挺多,但真正能派得上用場的隻有兩萬多人,這兩萬多人還要負責南京城防,韓讚周經過深思熟慮後準備將運糧這件事交給趙大囂來辦。

去年趙大囂在浙江幫助剿匪立了功,回來後官職也升了,直接從守備變成了遊擊,明代遊擊就可以稱為將軍了,屬於高級軍官,所以趙大囂搖身一變成了趙大將軍。

這次韓讚周為了激勵趙大囂,大筆一揮,遊擊將軍再升一級,成了參將。明朝軍製規定參將可以分守各地,相當於後世主力師長。但那是老黃曆了,明末因為戰事頻繁,總兵都不怎麼吃香,現在被調去開封解圍的總兵都有七八個,更別說比總兵低了兩個級別的參將了,南京這裏不是戰區,所以還拿參將當個人物,北方那些野戰部隊中,參將隻能帶領不到一千人,實在是可憐的很。

守備府的文書先送到了兵部,但趙大囂根本沒在兵部上班,沒辦法送信的書辦隻好將文書送到趙大囂府上,這時候趙大囂也沒在家,正帶著手下在鋼鐵廠進行技術攻關,他研製的新式火炮正處在製造的關鍵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