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鑄炮(2 / 3)

趙大囂原本想從後世采購無縫鋼管了,但從網上軍事論壇了解到,無縫鋼管隻能製造低膛壓的迫擊炮,也就是臼炮。這東西射程近威力小根本不適合野戰,要想製造能野戰的加農炮,還是法國的拿破侖炮管用。

趙大囂在網上轉了一圈,發現這種長身管、厚內壁的無縫鋼管根本沒有的買,不是不能生產,而是國家監管太嚴沒有廠家敢生產,沒辦法趙大囂隻能自己造了。

好在拿破侖炮也不是什麼高新技術,設計圖紙網上一大堆,隻是這種火炮需要銅,趙大囂還是有些心疼的。不過就在九月,鋼鐵廠傳來好消息,平爐已經投入生產,可以量產鋼材了。

有了原材料其他都好辦,趙大囂打算使用粗暴方式製造大炮,那就是鍛壓鑽孔法。

這種製炮方法是英國在十八世紀發明的,就是先鑄造一根鐵柱,然後用水壓機鍛壓,等冷卻後用鏜床鑽孔。這種方法製造出來的火炮輕便耐用,更為重要的是炮身沒有砂眼,在使用壽命中基本不會發生炸膛。

可趙大囂到了鋼鐵廠才發現自己想的有些樂觀了,其他問題都要解決,最為關鍵的這個水壓機卻無法解決,因為能鍛壓大型製件的水壓機體積太大,傳送門運不過來。鋼鐵廠有一些用蒸汽機驅動的氣錘,但這種氣錘鍛壓個鋼板,打製個刀槍可以,那種直徑在四五十厘米的火炮可絕對做不了。

沒辦法趙大囂隻好在次回到現代從網上尋找辦法,經過查找,趙大囂發現我國鑄炮技術在明清時期遠超歐洲,就算被英國吊打的清末,鑄炮技術也超過英國許多。當然這是單指鑄炮技術,如果論起火炮的設計與科學性,中國就趕不上英國了。

明末中國火炮就已經發展出複合炮身,為了防止單一鑄鐵炮身中有砂眼發生炸膛,明朝工匠發明了內鍛外鑄的鑄炮方法,就是用延展性好的熟鐵鍛造內襯,然後在其外澆鑄生鐵炮身,這樣即可避免火炮炸膛,又增加了火炮壽命。

這種技術一直到清末還在使用,但麵對英軍經過科學化、工業化生產出來的火炮就有些不足了。

清末火炮發展的第二階段就是太平天國運動,為了鎮壓農民起義,清軍需要大量適用且穩定的火炮,以前那種泥範鑄炮法就有些不合時宜了。

這時候江蘇長洲人龔振麟發明了一種新式鑄炮法,就是趙大囂準備使用的鐵範鑄炮法。

龔振麟是浙江嘉興縣縣丞,本來和軍火工業八竿子打不著,但是他有個素有巧思的名聲在外,鴉片戰爭期間被兩江總督裕謙調到寧波軍營專門負責鑄炮。

當時清朝正在和太平軍作戰,前線大炮損耗多,需求量極大。龔振麟經過幾次試驗,終於發明了鐵模鑄炮法。

鐵模鑄炮法和泥範法差不多,先用熟鐵製造成大小合適的硬模。

鑄炮時,先將鐵模的每瓣內側刷上兩層漿液。第一層漿液是用細稻殼灰和細沙泥製成的;第二層漿液是用上等極細窯煤調水製成的。然後,兩瓣相合,用鐵箍箍緊、烘熱,節節相續,最後澆鑄金屬熔液。待澆足熔液,冷卻成型以後,即刻按模瓣次序剝去鐵模,如剝掉筍殼一樣,逐漸露出炮身,再剔除炮心內的泥胚胎,膛內自然光滑。

同傳統泥模鑄炮相比,鐵模鑄炮的優越性在於鑄造出來的炮身品質好,裏外表麵光滑,不像泥模那樣會讓炮身產生氣泡。再來就是因為不需辛苦塗製泥模等幹燥,因此製造速度極快,且不受氣候影響。因為模子可以重複使用,生產速度快,產量大,成本可以壓得很低。更大的意義在於標準化製造。標準化批量製造出外形、性能幾乎完全一模一樣的產品,這點對於火炮來說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