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大禹治水的故事,幾乎無人不曉。其實這位古代傳說中的人物,除了治水之外,還有不少功德。
據司馬遷《史記》說,大禹是在虞舜時期受命治水的,治水成功後,威望大增,舜死後,他就被各方諸侯擁立為王,創立夏朝,故後猿人洞穴人稱為“夏禹”。大概因為禹在治水時走遍了天下,熟知各方地理情況,據《尚書·禹貢》說,他上台後,就把國土重新劃定為九州,即兗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揚州、雍州、梁州。並根據勢力所及、諸侯國的臣服程度以及距離遠近等分為“五服”,即天子之國五百裏外為甸服,屬於為天子之國納稅服役的農牧區;甸服五百裏外為侯服,屬於各諸侯的領地;侯服外五百裏為綏服,屬於用綏靖的辦法管理之地;綏服外五百裏為要服,屬於邊遠且隻能用遙控辦法管理之處;要服外五百裏為荒服,屬於蠻荒之地,實際上無法有效管轄。九州五服之中,有上萬個諸侯國。夏禹當政後,經常在九州萬國之中走走,一來看看各地的情況如何,二來也可以顯示一下天子的威風。據說一次他約定在塗山會見諸侯,上萬個諸侯國的頭頭都趕來見他,真個是盛況空前。
大約在即位十來年後,夏禹又來到東南邊的苗山。他這次來苗山的主要目的,就是“會計”。
會,古時也稱為“合”,就是會見諸侯。和從前一樣,各方諸侯紛紛趕來朝見。有個防風氏部落的首領來晚了一些,夏禹就把他給殺了。其他諸侯國首領見了,沒有不害怕的。
計,相當於後世的“上計”,就是考評政績。“計”的具體內容,大概不外乎國中土地墾殖情況、貢賦情況、人口增減情況等。夏禹根據“計”的情況,犒賞治理有方,土地墾殖麵積多,人口增加的諸侯。情況相反者,自然免不了受責罰。
據《帝王世紀》說,夏禹時期,天下九州共有24308024頃土地,13553923人。後人對《帝王世紀》記載的真實性有些懷疑,但對那時候已有“會計”即人口等情況的調查統計,不敢全然否定。
夏禹在苗山“會計”後不久就死在那裏,葬在那裏。人們就把埋葬夏禹的苗山稱為“會計山”,古語中,“計”與“稽”同,所以司馬遷在《史記》中說,“會稽者,會計也”。今天浙江臨安西南還有夏禹橋,紹興境內有大禹陵,似乎表明當年夏禹的確到過這裏。至於會稽山的來曆,卻很少有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