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傳說中的夏禹不同,殷商的立國,主要以武力征服的形式實現。曆史上有名的“商湯革命”,就是指商代的先祖湯是用武力滅夏統一天下的。
商湯革命後,他的子孫仍內征外戰。後世發現的殷商甲骨文中,有大量關於戰爭的記載。其中一部分甲骨文中,常常出現“人”、“登人”的字樣,即登記人口的意思。有的寫明了登人的數目,有的隻記其事,不計其數。最早發現和收集殷商甲骨文的王國維先生,以及其他一些史學專家,都認為所謂登人,就是以征集兵丁、組建軍隊為目的的人口堯舜時代壁畫調查登記。較之於傳說中的夏禹“會計”,殷商“登人”更具真憑實據,更能印證“刑起於兵”的戶口製度起源理論。
臨時征集兵員、組建軍隊的“登人”之外,殷商甲骨文中還有商王設有左、中、右三師的常備軍的記載。一般說來,全國性的常備軍的存在,是應以個體財產家庭的出現為前提的。這表明,隨著生產力的進步,私有觀念和行為的發展,帶有原始共同體特征的血緣族居家庭,逐漸裂變為一個個相對獨立的擁有私有財產的個體小家庭。以血緣族居的氏族部落為基礎的全民皆兵式的部族兵製,開始向以地域雜居的個體財產小家庭為基礎的征兵製演變。
但在殷商甲骨文中,“登人”幾乎都是以人丁為計量單位的。就是在商王分封諸侯的冊封書中,也是以“夫”、“口”、“人”等作為計量單位的,少見“戶”、“家”等字眼。這表明,當時的戶口調查,實質上還是一種有用人丁的登記。這種現象,在後世的一些少數族中,還常常可以看到。比如,蒙古族在進入中原前,戶口調查登記就是“以丁為戶”,即隻統計成丁人口。進入中原建立元朝後,到底是繼續“以丁為戶”,還是“以戶定籍”,即以戶為單位登記所有人口,曾發生過一場爭論,在大臣耶律楚材的堅決主張下,才實行“以戶定籍”的戶口登記辦法。
值得注意的是,在目前發現的十多萬片殷商甲骨文中,“登人”之類的記載大都出現在前期,後期雖也常有戰事發生,卻少見“登人”。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在殷商後期,已實行“平時任戶計兵,以預定其軍籍”的辦法了。即在較為普遍的財產家庭中,平時就確定了應該當兵的人員名額,並有相應的軍事建製和訓練製度,一旦遇有戰事,隨時可以成建製地組織正規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