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王是西周後期的一位國王,有“中興之主”的稱號。他在位47年,頗有一番作為,但也有一些受人非議的事情。大約在公元前789年,他征伐薑戎族,在一個叫千畝(大概在今山西介休縣)的地方打了敗仗,所率軍隊損耗很大。於是,下令在太原(今甘肅平涼一帶)“料民”,即調查戶口,補充兵員和給養。他的這一舉動,遭到了大臣仲山甫的反對。仲山甫對他說:你不應該調查戶口。自古以來,不用調查就能知道戶口情況。因為國家設有專門機構,有的管人口登記,有的管孤獨老死,有的管戶口遷徙,有的管社會治安,有的管財產分配,有的管扶貧賑災,人口多少、死生、出入等,不調查都可知道,這是常製。此外,每年春、夏、秋、冬四季之時,天子要舉行搜、耨、禰(為已逝祖先舉行祭祀)、狩等以農事和狩獵形式進行的活動,在這些活動中,也可了解人口增減情況。你現在“料民”,既違背常製,又不是時候,恐怕不妥。
從仲山甫的這番話中,可知他反對宣王料民的理由是兩個。一是推之於製,便可知民數。從現存西周史料看,當時確有較為規範的分封製和井田製。分封時,是人口和土地一起授受的。從鍾鼎文的記載看,在授受人口時,通常是以“夫”或“家”為計量單位的,在其他史料中,也有“夫家”連稱的,反映出從玉製奴隸“丁口”向“家戶”過渡的特征。在分封製和井田製存在的情況下,隻要知道了土地數量,也就知道了人口數量,反過來,知道了人口情況,也就知道了土地情況。隻是到了宣王之前的厲王時期,井田之外的私田不斷出現,犯上作亂的事情屢有發生,分封製和井田製維係的“上下有禮、等級有序”的禮製已經動搖,靠傳統的典章製度來了解人口情況,已不大可能了。
仲山甫反對“料民”的第二個理由,是應“審之於事”,即通過搜、耨、禰、狩等大型活動來掌握戶口。從史料看,西周前期,每年有“春搜、夏耨、秋禰、冬狩”等帶有農牧特色的大型活動,主旨是軍事訓練,同時加進推舉官員、製定法律、執行刑罰、清查人口、征收賦稅等內容。但到後來,這些定時演習軍事的製度已被奢侈生活腐化了的貴族們所厭惡,或久不舉行,或借機遊玩,已無從前那些實際內容。而且,對於喪師待補的周宣王來說,等到農閑時再查戶口,是“急病碰上了慢郎中”,要誤事的。
據《國語·周語》的記載,周宣王最終沒有聽仲山甫的話,實行了“料民”。之後不久,宣王去世。到周幽王時,西周便壽終了。《國語》的作者似乎認為,西周的滅亡與宣王“料民”有關。其實,宣王“料民”是時勢所迫,是西周將要滅亡的結果,而不是它的原因。從宣王“料民”事件中,可以看出西周乃至殷商後期,定時的戶口調查登記製度已經形成,但一到王朝的後期,特別是隨著井田製與分封製的動搖,原來的戶口調查登記製度就難以進行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