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倉頡造字與“韋編三絕”(1 / 1)

說起戶口製度的起源,還不免要涉及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那就是古代文字及其書寫工具、對象的發明和發展問題。

中國文字的發明應該是很早的。大家熟知倉頡造字的故事。據傳說,倉頡是黃帝時的史官,他模仿鳥獸行走之跡初創文字。果真如此,那就是幾千年前就有文字了。但那時的文字是非常簡單的,在後世文字學家總結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等六種造字方法中,屬於象形者居多。殷商以後,造字方法和字數都已增加,有人統計,殷《尚書·大誥》內頁商甲骨文中出現的漢字,已有三千多個。從目前發掘情況看,大都是刻劃在龜甲和青銅器上的。書寫工具和對象的限製是顯而易見的。

到春秋戰國時期,文字及其書寫工具和對象較前有了較大進步。從目前考古情況看,竹簡似乎是主要的書寫對象。據說,生活在春秋時代的孔子,喜歡讀《易經》,直至“韋編三絕”,即編聯竹簡的熟牛皮繩,磨斷了多次。還有,那個時候對有學問的人,往往用“學富五車”來讚譽。而“五車”之中裝的簡牘類書籍,用現在的紙質類書籍來衡量,大概也不過十來本吧!史稱秦始皇當政後,每天處理公文,“以衡石量書”,即一天要批閱的簡牘文書,重達上百斤,真不是一件容易事。

可見,春秋戰國之前,受文字及其書寫工具、對象的限製,戶口調查登記的內容肯定是比較簡單的。秦漢以後,隨著絹質、紙質類書寫對象的發明運用,戶口調查登記的內容才有條件豐富和具體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