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16)(1 / 3)

我作為跟王維舟同住一條河上的記者,去完成這趟差事自然義不容辭。

王維舟的那些傳奇故事,就像羅思舉的故事一樣,早就刻在我成長的路上,我幾乎用不著采訪就可以出色地完成任務,但出於記者的審慎和職業道德,我還是打算去清溪場特別是王維舟的故居王家壩走走。我從成都坐火車去了田州,從田州坐汽車去了永樂縣城,再從永樂縣城坐汽艇直接到了清溪場。這已經不是以前的清溪場了,這是清溪場新街,大灘電站的合龍,老街被水淹沒,侯、王二壩也基本上被水淹沒了,兩壩上的農人,全都遷到新街上,成了被安置的居民。我到清溪場的時候,天色已入薄暮,我在一家簡易旅館裏放了行李,泡碗方便麵吃過,就站到街口張望。眼前是一片浩瀚的水域,以前的田野、學校、石拱橋,還有那些高高低低的桉樹、泡桐樹、榿木樹,全都不見了蹤影。此前,這裏的地形如一條鯉魚,王維舟的家恰好在魚頭上,而今,鯉魚的身子鑽到了水裏,好在魚頭還露在了外麵。

當晚去找王維舟的故居是不可能的,我便在街道上溜達。房屋很新,很整齊,曾經可以讓水手們在霧氣蒙蒙的清早望見一個女子蹲下撒尿的吊腳樓,再也沒有了。街道也不是石板,而是慘白的水泥路麵。我特別留意了那些飯館,希望碰到我當年來清溪場參加中考時遇上的那個女老板,她現在還倚門而望嗎?還有事無事地笑得花枝亂顫嗎?很顯然,我沒有碰上她,即使她現在又到新街上來開了飯館,我也認不出來了。她應該早就是過了中年的人了。飯館門前倒是有不少倚門而望的女人,但她們不是打眼風,而是拉食客,隨便從哪家飯館門前路過,她們都揪住你,"先生,進來吃嘛......"我沒把街道走完就回了旅館。我本來想去看一看幺姨的,可是我不知道她住在哪裏,在街上走那麼久也沒碰到她和她家裏的人。

次日秋風大作,氣溫降了很多。水也是怕冷的,秋風一吹,河麵就起了密密麻麻的雞皮疙瘩。我怕下雨不好做事,在旅館裏吃了早飯,就立即去河邊尋船。唯有船能夠把我帶到先前的王家壩去。由於風太大,船都沒出動,滿河跑的汽劃子倒是有,但不搭短途,我沿河走了差不多半裏路,才遇到一條打魚船,船上坐著一對比我年輕的夫妻,正摟著一鋪水淋淋的魚網焦急地仰望天色。我問他們知道王家壩嗎?他們說知道啊,我們就是王家壩的人啊。我又問他們知道王維舟過去的家在哪裏嗎?女人說:"嗨,我們就是他鄰居呢。"我很興奮,希望他們能把我帶去看看。

"那得給錢,"女人說。我說當然。"你是公家人吧?"男人問我。我說是的。"那至少得給三十塊。"我有些吃驚,問有多遠,女人說三裏。"三裏路就給三十?""這麼大的風,"男人說,"又是逆風,推起船來就像搬石頭;再說,我們清早就出來打魚,剛剛下網,就刮風了,萬一我們送你的時候,風停了,我們的事就誤了。"我還是嫌貴了些,於是說:"我是來寫王維舟的,寫王維舟就必然寫到王家壩,寫王家壩是宣傳你們啦。"女人笑起來,迎著風大聲說:"寫王維舟和王家壩有我們屁相幹啦?我們關心的就是這一天打了多少魚!"我愣了一下,想想也是啊,就把三十塊錢給了他們。

風很強勁,仿佛整個秋天都在河麵上奔跑。船每前進一步都很困難,男人在船頭弓了腰使勁搖櫓,女人在船尾,從船艙橫隔木下取出一片橈,跟隨丈夫的節奏劃水。我蹲在淺淺的艙裏,望著水域,推測著清溪老街在什麼位置,何民當年的石像在什麼位置,何大和建申看見那個新媳婦時在什麼位置,殺人的那個沙包在什麼位置......推測來推測去,反而一片茫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