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不扯這些了,說了一下自己的近況。
其實對於各自的工作,大家都沒有什麼好說的,因為大家都不在自己一樣的領域,聊了一下自己的近況,對於父母親來說,主要是問在工作中有沒有受到委屈。
其實正如媽媽吳桂花所說:“你們就是受了委屈,我和你們爸爸也幫不上你們,但是有一點:你們回來,有飯吃。我和你爸兩個人守著這個家,家裏有菜,有雞,有豬,今年我和你爸還養了10多隻羊。”
陽怡一的心中一暖,對於父母來說:“有飯吃,有地方睡覺,這就是生活。”
孩子們當然也隻是報喜不報憂,隻有弟弟家江平的孩子陽洋在向吳桂花訴苦:“奶奶,我們家裏就我和大姑家的迪哥哥是最苦的,每天天一亮都要上學!”
“你苦,你最苦!你迪哥哥還沒有你苦!”吳桂花對於小孫子,那從來隻有順毛,絕對沒有一句重話,沒有一句打擊的話。就算是怡一他們怎麼說也沒用。
她的理由很簡單:“學校的先生都說的:‘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不是我們寵壞的,好的孩子是寵不壞的。”
這個歪理,連爺爺陽景貴都不認可,也給吳桂花舉了好幾個村裏孩子被教歪的例子,但是都沒有用。現在陽江平和他媳婦都不怎麼敢帶孩子回鄉下來了。
有時候,弟媳婦還給怡一和招娣說:“不是我嫌棄咱媽,但不敢讓他帶陽洋,幸好她舍不得家裏的一畝三分地,要不然我們真的會婆媳不合。”
兩個大姑子都表示理解。
陽怡一雖然沒有結婚,但見多了各種婆媳關係。
而陽招娣與她婆婆之間,難得有幾天的相處;他們孩子迪迪出生的時候,公婆兩個帶來了家裏的雞、雞蛋和鵝什麼的。除了雞蛋,肉類全部都是做熟了帶去的;公公還帶了幾十斤糯米粉,說是城裏賣的沒有自己種的好。
兩夫妻以為公婆會舍下家裏的田地,會陪他們住上一陣子。結果他們就住了一個星期,婆婆就給手娟包裏給她一疊錢,說:“家裏的水稻要灌漿了,他們倆要回家澆水了。孩子呢,你們要自己帶,要不請個人帶。”
陽招娣哭笑不得,把錢推了回去:“你們兩老在地裏辛苦掙點錢不容易,我們就不用你們操心。”
但公婆還是把留了下來,兩個人瀟瀟灑灑地回去種田去了。而他們回家,每次也是匆匆忙忙,兩邊的父母都要走,能在一起住上一周,都很難。
“一一,我和你姐夫兩個明天早上的飛機,你打算什麼時候走?”陽招娣問陽怡一。
“你們這麼快就走,回來不多住兩天?”
“公司的事情也多,還是迪迪,也放不下。”吳明說:“下次回來,多住兩天。”
“好,我後天走吧,明天跟寶寶他們聚一下。”陽怡一說。現也挺能理解父母親那種希望孩子快快長大,又不希望孩子長大離家的心理。
現在大家都長大了,各有各的生活,在一起的時候慢慢變少了。再加上現在都在各地,不像以前,都生活在一個院子裏,雖然苦一點,雖然也有爭吵,但那個時代培養出來的親情,不是現在的孩子能感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