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卷二(3 / 3)

異事

王烈石髓

王烈入山得石髓,懷之以餉嵇叔夜。叔夜視之,則堅為石矣。當時若杵碎或錯磨食之,豈不賢於雲母、鍾乳輩哉?然神仙要有定分,不可力求。退之有言:「我寧詰曲自世間,安能從汝巢神仙。」如退之性氣,雖出世間人亦不能容,叔夜婞直,又甚於退之也。

記道人問真

道人徐問真,自言濰州人,嗜酒狂肆,能啖生蔥鮮魚,以指為鍼,以土為藥,治病良有驗。歐陽文忠公為青州,問真來從公遊,久之乃求去。聞公致仕,複來汝南,公常館之,使伯和父兄弟為之主。公常有足疾,狀少異,醫莫能喻。問真教公汲引氣血自踵至頂,公用其言,病輒已。忽一日求去甚力,公留之,不可,曰:「我有罪,我與公卿遊,我不複留。」公使人送之,果有冠鐵冠丈夫長八尺許,立道周俟之。問真出城,顧村童使持藥笥。行數裏,童告之求去。問真於髻中出小瓢如棗大,再三覆之掌中,得酒滿掬者二,以飲童子,良酒也。自爾不複知其存亡,而童子徑發狂,亦莫知其所終。軾過汝陰,公具言如此。其後貶黃州,而黃岡縣令周孝孫暴得重膇疾,軾試以問真口訣授之,七日而愈。元佑六年十一月二日,與叔弼父、季默父夜坐話其事,事複有甚異者,不欲盡書,然問真要為異人也。

記劉夢得有詩記羅浮山

山不甚高,而夜見日,此可異也。山有二樓,今延祥寺在南樓下,朱明洞在衝虛觀後,雲是蓬萊第七洞天。唐永樂道士侯道華以食鄧天師棗仙去,永樂有無核棗,人不可得,道華得之。餘在岐下,亦得食一枚雲。唐僧契虛遇人導遊稚川仙府,真人問曰:「汝絕三彭之仇乎?」虛不能答。衝虛觀後有米真人朝鬥壇,近於壇上獲銅龍六,銅魚一。唐有《夢銘》,雲「紫陽真人山玄卿撰」。又有蔡少霞者,夢遣書牌,題雲:「五雲閣吏蔡少霞書。」

記羅浮異境

有官吏自羅浮都虛觀遊長壽,中路覩見道室數十間,有道士據檻坐,見吏不起。吏大怒,使人詰之,至則人室皆亡矣。乃知羅浮凡聖雜處,似此等異境,平生修行人有不得見者,吏何人,乃獨見之。正使一凡道士見己不起,何足怒?吏無狀如此,得見此者必前緣也。

東坡升仙

吾昔謫黃州,曾子固居憂臨川,死焉。人有妄傳吾與子固同日化去,且雲:「如李長吉時事,以上帝召他。」時先帝亦聞其語,以問蜀人蒲宗孟,且有歎息語。今謫海南,又有傳吾得道,乘小舟入海不複返者,京師皆雲,兒子書來言之。今日有從廣州來者,雲太守柯述言吾在儋耳一日忽失所在,獨道服在耳,蓋上賓也。吾平生遭口語無數,蓋生時與韓退之相似,吾命在鬥間而身宮在焉。故其詩曰:「我生之辰,月宿南鬥。」且曰:「無善聲以聞,無惡聲以揚。」今謗我者,或雲死,或雲仙,退之之言良非虛爾。

黃仆射

虔州布衣賴仙芝言:連州有黃損仆射者,五代時人。仆射蓋仕南漢官也,未老退歸,一日忽遁去,莫知其存亡。子孫畫像事之,凡三十二年。複歸,坐阼階上,呼家人。其子適不在,孫出見之。索筆書壁雲:「一別人間歲月多,歸來人事已消磨。惟有門前鑒池水,春風不改舊時波。」投筆竟去,不可留。子歸,問其狀貌,孫雲:「甚似影堂老人也。」連人相傳如此。其後頗有祿仕者。

衝退處士

章詧,字隱之,本閩人,遷於成都數世矣。善屬文,不仕,晚用太守王素薦,賜號衝退處士。一日,夢有人寄書召之者,雲東嶽道士書也。明日,與李士寧遊青城,濯足水中,詧謂士寧曰:「腳踏西溪流去水。」士寧答曰:「手持東嶽寄來書。」詧大驚,不知其所自來也。未幾,詧果死。其子禩亦以逸民舉,仕一命乃死。士寧,蓬州人也,語默不常,或以為得道者,百歲乃死。常見餘成都,曰:「子甚貴,當策舉首。」已而果然。

臞仙帖

司馬相如諂事武帝,開西南夷之隙。及病且死,猶草《封禪書》,此所謂死而不已者耶?列仙之隱居山澤間,形容甚臞,此殆「四果」人也。而相如鄙之,作《大人賦》,不過欲以侈言廣武帝意耳。夫所謂大人者,相如孺子,何足以知之!若賈生《鵩鳥賦》,真大人者也。庚辰八月二十二日,東坡書。

記鬼

秦太虛言:寶應民有以嫁娶會客者,酒半,客一人竟起出門。主人追之,客若醉甚將赴水者,主人急持之。客曰:「婦人以詩招我,其辭雲:『長橋直下有蘭舟,破月衝煙任意遊。金玉滿堂何所用,爭如年少去來休。』倉皇就之,不知其為水也。」然客竟亦無他。夜會說鬼,參寥舉此,聊為之記。

李氏子再生說冥間事

戊寅十一月,餘在儋耳,聞城西民李氏處子病卒兩日複生。餘與進士何旻同往見其父,問死生狀。雲:初昏,若有人引去,至官府幕下。有言:「此誤追。」庭下一吏雲:「可且寄禁。」又一吏雲:「此無罪,當放還。」見獄在地窟中,隧而出入。係者皆儋人,僧居十六七。有一嫗身皆黃毛如驢馬,械而坐,處子識之,蓋儋僧之室也。曰:「吾坐用檀越錢物,已三易毛矣。」又一僧亦處子鄰裏,死已二年矣,其家方大祥,有人持盤飡及錢數千,雲:「付某僧。」僧得錢,分數百遺門者,乃持飯入門去,係者皆爭取其飯。僧飯,所食無幾。又一僧至,見者擎跪作禮。僧曰:「此女可差人速送還。」送者以手擘牆壁使過,複見一河,有舟,使登之。送者以手推舟,舟躍,處子驚而寤。是僧豈所謂地藏菩薩耶?書此為世戒。

道士張易簡

吾八歲入小學,以道士張易簡為師。童子幾百人,師獨稱吾與陳太初者。太初,眉山市井人子也。餘稍長,學日益,遂第進士製策,而太初乃為郡小吏。其後餘謫居黃州,有眉山道士陸惟忠自蜀來,雲:「太初已屍解矣。蜀人吳師道為漢州太守,太初往客焉。正歲日,見師道求衣食錢物,且告別。持所得盡與市人貧者,反坐於戟門下,遂卒。師道使卒舁往野外焚之,卒罵曰:『何物道士,使吾正旦舁死人!』太初微笑開目曰:『不複煩汝。』步自戟門至金鴈橋下,趺坐而逝。焚之,舉城人見煙焰上眇眇焉有一陳道人也。」

辨附語

世有附語者,多婢妾賤人,否則衰病不久當死者也。其聲音舉止皆類死者,又能知人密事,然皆非也。意有奇鬼能為是耶?昔人有遠行者,欲觀其妻於己厚薄,取金釵藏之壁中,忘以語之。既行而病且死,以告其仆。既而不死。忽聞空中有聲,真其夫也,曰:「吾已死,以為不信,金釵在某處。」妻取得之,遂發喪。其後夫歸,妻乃反以為鬼也。

三老語

嚐有三老人相遇,或問之年。一人曰:「吾年不可記,但憶少年時與盤古有舊。」一人曰:「海水變桑田時,吾輒下一籌,爾來吾籌已滿十間屋。」一人曰:「吾所食蟠桃,棄其核於昆侖山下,今已與昆山齊矣。」以餘觀之,三子者與蜉蝣朝菌何以異哉?

桃花悟道

世人有見古德見桃花悟道者,爭頌桃花,便將桃花作飯,五十年轉沒交涉。正如張長史見擔夫與公主爭路而得草書之氣,欲學長史書,便日就擔夫求之,豈可得哉?

爾朱道士煉朱砂丹

爾朱道士晚客於眉山,故蜀人多記其事。自言受記於師雲:「汝後遇白石浮,當飛仙去。」爾朱雖以此語人,亦莫識所謂。後去眉山,乃客於涪州,愛其所產丹砂,雖瑣細而皆矢鏃狀,瑩徹不雜土石,遂止鏈丹。數年,竟於涪州白石仙去,乃知師所言不謬。吾聞長老道其事甚多,然不記其名字,可恨也。《本草》言:「丹砂出符陵穀。」陶隱居雲:「符陵是涪州。」今無複采者。吾聞熟於涪者雲:「采藥者時複得之,但時方貴辰錦砂,故此不甚采爾。」讀《本草》偶記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