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輯三 自我修養篇(4)(3 / 3)

心得

老虎的骨頭是最難畫好的,人的心是最難了解的。金錢就像糞土,仁義才值千金。

前麵幾句說,和人說話要提防,為什麼呢?這四句給出了答案,人心難測。所以,和金錢相比,仁義就最珍貴了。和它相比,再多的金錢也是糞土,而仁義則是無價的。

流水下灘非有意,白雲出岫本無心。

心得

水流下灘,白雲飄出山岩,無心無意,但很美。萬物無心不做作而美,人要獲得美,也要無心無意,不可執著。

當時若不登高望,誰信東流海洋深。

心得

如果不是登高遠望,誰知道水是向東流,流向了大海呢?所以,要想了解事情的本質、根源,就得站在思維的高度。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心得

跑得遠才能知道馬的腳力究竟如何。這件事告訴我們,要考驗一個人,需要足夠的時間,不要輕下結論。白居易寫詩道:“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一塊石頭,要辨別是不是玉,要燒上三天整;一棵樹,能否長成有用的木材,要等七年;流言起來時,周公都恐懼;王莽是不是真的謙恭,直到他篡漢後人們才看清。總之,一切都需要時間。

兩人一般心,無錢堪買金。一人一般心,有錢難買針。

心得

兩個人隻要齊心,金錢的事就是小事,沒錢會賺到錢。兩個人不齊心,窩裏鬥,再有錢也辦不好事。

相見易得好,久住難為人。馬行無力皆因瘦,人不風流隻為貧。

心得

人與人開始相見,印象很好;相處時間一長,就會起摩擦。馬跑起來沒力,那是因為瘦;人沒精打采,那是因為窮。

人與人交往也需要門當戶對。一人窮,投靠另一人,寄人籬下,白吃白喝,主人看不慣,客人心情不舒暢。自立自強自主,賢文作者老是在這麼暗示讀者。

饒人不是癡漢,癡漢不會饒人。

心得

饒恕別人的人不會跟人較真,較真的人愛認死理。人與人交往,對自己要嚴格,對別人要寬容,賢文作者經常這樣提醒讀者。

是親不是親,非親卻是親。美不美,鄉中水;親不親,故鄉人。

心得

對親人,態度卻不親;對非親人,態度卻好得很。最美的是什麼?家鄉水。最親的是什麼?故鄉人。

這幾句連起來可這麼理解:別看人們對親人表麵疏離,但骨子裏,卻是最愛家鄉水,最愛家鄉人。

鶯花猶怕春光老,豈可教人枉度春。

相逢不飲空歸去,洞口桃花也笑人。

心得

春天過去,花就要謝了,鳥要走了,所以,花、鳥都很珍惜春天,人更不應該讓春天溜走。兩個山人偶然相遇,不喝幾杯就分手,那路邊的桃花也會笑話你。

總之,春天不可虛度。怎麼才能不虛度?對常人來說,“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對文人來說,朋友相聚,賞花、飲酒。

賢文講為人處世之道,到這裏插入幾章愛春、惜春的話,讓人覺得異常。就像人生在世,提防這個,小心那個,忙忙碌碌,腳步匆匆,謹慎恭敬。突然,拋棄這一切,賞花喝酒去,讓人看到了真性情,實在可愛。

愛春、惜春、傷春,賞花、飲酒是中國文人的共同的話題、情感。從《詩經》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今我往矣,楊柳依依”,《離騷》的“惟草木之零落兮,傷美人之遲暮”,到陶淵明的《飲酒》詩,李白的鬥酒詩百篇,杜甫的“城春草木深”“潦倒新停濁酒杯”,到晏殊的“一曲新詞酒一杯……無可奈何花落去”。在花和酒中,文人的感情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宣泄。

酒的原料是糧食,所以中國早期曾有過禁酒令,特別是在商周之際,《尚書》裏就有《酒誥》之篇,提醒統治者要少喝酒。喝酒誤事,殷商統治者就是因為酒池肉林才亡了國,何況西周剛建立,不服的國家還不少呢?佛道宗教也戒酒。喝酒令人頭發昏,怎麼去保持清明的頭腦修煉呢?禪宗雖然狂得出格,但基本的戒律還必須得守。“酒肉穿腸過,佛祖心頭留”的濟公畢竟是個傳說。

紅粉佳人休便老,風流浪子莫教貧。

心得

紅粉佳人的價值在於年輕,風流浪子的本錢在於手上還有點銀子。失去這兩個基礎,紅粉佳人就沒人理,風流浪子也風流不起來了。

這兩句有孔子的“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的意思。固窮就是不以失意為意,堅守道德修養;窮斯濫矣就是一失意就放棄原則,什麼事都可以做。兩相對照,孔子的重點自然在告誡人們要堅持仁義道德,這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所在。後世程頤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意思相同。餓死,就是窮到了極點;失節的節我們應理解為道德修養之節,民族氣節之節。餓死不失氣節,這才是真君子。

在家不會迎賓客,出路方知少主人。

心得

在家裏的時候看主人迎接賓客,出門自己迎接,才知道自己隻懂得跟班。

迎賓是主人的事,平時不留心,自己做主時,就會欠缺禮節。事事留心皆學問,更主要的是,要做成大事,得自主自立自強,老是依靠別人,小事可辦,大事難成。

黃金無假,阿魏無真。客來主不顧,應恐是癡人。

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