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1 / 1)

醫患溝通技能教育在西方國家的醫學院校中已有較長的曆史。1987年,英國醫學會已經把對醫生交往能力的評估作為醫生資格考試的一部分。1989年,世界醫學教育聯合會在福岡宣言上指出:“所有醫生必須學會交流和處理人際關係的技能。缺少共鳴(同情)應該看作與技術不夠一樣,是無能力的表現。”1999年,國際醫學教育專門委員會(IIME)製定的本科醫學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中,細致地描述了醫學院校培養的醫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包括職業價值態度、醫學科學基礎知識、溝通技能、臨床技能、群體保健、信息管理及批判性思維等7個領域60個指標,溝通技能成為其中的一項重要指標。

2008年9月,教育部成立高等醫學教育認證專家委員會並製定了高等醫學教育認證標準,明確將具備良好的醫患溝通能力作為培養一個醫學生必須達到的重要目標。很難想象,在21世紀沒有良好溝通能力的醫生還能夠行醫看病。

本書作者以提高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為目標,理論結合實際,很好地詮釋了醫患溝通並介紹了不少技巧,如果在教學中結合案例分析、輔以角色扮演等方法,對醫患溝通理論和實踐進行教授,一定會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相信該書對新一代醫生的成長成熟會作出重要的貢獻。

教育部衛生部聯合高等醫學教育專家谘詢委員會委員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工作委員會委員浙江大學內科學教授、附屬邵逸夫醫院主任醫師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