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特殊狀況下的醫患溝通(7)(2 / 2)

一年多以後,患者出現了頭痛、視力模糊,很明顯,腫瘤已經出現了腦轉移。患者此時又住進了醫院,但他不相信其他的醫師,非要其女婿打電話請在外學習的吳醫師回醫院,他認為隻要吳醫師來,他肯定能渡過難關。過了幾天,患者的女婿打電話找到吳醫師,告訴他自己的嶽父剛剛去世,彌留之際,他口中扔不時地念叨:“吳醫師快來呀!”

評析這是一例對晚期癌症患者實施臨終關懷的典型案例。讀完案例,不禁使人對案例中吳醫師的現代醫學理念和臨床工作技藝表示讚歎!

從臨床醫學的角度看,臨終是指即使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仍無法改善病情,多種可靠跡象表明患者的生命即將結束。有人也這樣給“臨終”定義為:從醫生講再也沒有什麼辦法治療了,到患者死亡的這一個時期。在這個時期中,醫生巧妙地擺脫了患者,患者也能明白這意味著什麼,患者的親屬也了解並接受這種現實。

醫生巧妙地擺脫臨終患者,這是當前不少醫院流行的做法,因為從傳統的觀念來看,這裏已經沒有醫生什麼事了。然而,真的是這樣嗎?真的應該這樣嗎?現代生命理論的回答是否定的,現代社會中的臨終患者迫切需要來自醫務人員的臨終關懷。

現代醫學臨終關懷的觀念是指在患者處於臨終階段時,醫學應舍棄“以疾病為中心”的醫療服務,代之“以患者為中心”的關懷服務。說直接一點,臨終關懷的對象是患者而不是疾病。臨終關懷觀念是基於這樣一種社會現實:20世紀50年代以前,導致人們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各種嚴重的傳染病,患者的病程短,臨終的時間更短。而近50年以來,在人類的疾病譜中,慢性疾病上升為死亡的主要原因。慢性疾病的特點是病程長,臨終時間也相對延長,醫務人員與臨終患者的接觸機會明顯增加。在這種情況下,為臨終患者盡可能地提供有特殊性的人性化服務顯得尤為重要。

患者在臨終階段,雖然其疾病已無法治愈,但患者仍然是個活著的人,其身心還有痛苦、恐懼和需要。解除其身體痛苦,減輕其對死亡的恐懼,滿足其臨終需要,提高其生命質量,盡可能地幫助臨終患者的親屬緩解對親人離世的壓力,構成了臨終關懷的主要內容。

這裏存在一個問題,即醫務人員看待患者死亡的態度。醫務人員不應該把患者死亡看成是自己的無能,更不應該看成是醫學的失敗。對臨終患者,醫務人員的所有工作並非隻是維持患者的生存,而是為患者的健康死亡而努力。不少醫學工作者在實踐中認識到,生命本身的意義就像一次旅行、一個曆程,死亡隻不過是生命過程的一個部分,正常死亡並非是醫務人員應該去抗拒的東西。也就是說,醫務人員不應該與如期而至的死神為敵。由此看來,當患者的死亡不可避免地來到時,醫務人員不僅自己要順其自然地接受它,更應履行自己的職責,幫助患者及其親屬接受它。如果把人們的生命看成是一次旅行,那麼醫務人員就是旅行大巴上的乘務員,幫助每一位到達終點的旅行者平穩而安靜有序地下車。

(餘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