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8‐10臨終關懷點滴
盛夏,臨終關懷中心躺在床上和坐在輪椅上的腦卒中患者也能和常人一樣天天享受淋浴了。院方專門將輪椅改裝成洗澡車,每天下午2時,由護理人員逐個把老人推進洗澡房,幫助他們擦背洗澡,直至下午3點30分。走出洗澡房,護理人員已累得筋疲力盡,老人們則神清氣爽。大熱天,老人容易脫水,一般情況下一天需要4茶杯水才能補充體內的水分。可在市第二人民醫院的老年關懷中心,有一些大小便失禁的老人,喝水與尿床成了一對矛盾。
但醫務人員寧願一邊花上90分鍾給老人喂一茶杯水,一邊每天給癱瘓、大小便失禁的老人更換20多個褥子。病房裏有個老太太特別喜歡吃生黃瓜,可偏癱後無法再咀嚼生黃瓜了。
有個護工特別耐心,每天從自家的自留地裏摘上一個嫩黃瓜,用匙子刮成糊狀,一小勺一小勺地喂給老人吃。
評析從以上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到,臨終關懷體現在點點滴滴的生活小事中。臨終關懷事業是相當美好和重要的,同樣,臨終關懷的發展是與社會文明程度相適應的。國內通過改革開放,社會已經發展到可以接受和需要臨終關懷服務的程度。改革開放的環境非常適合推進這項美好事業的發展。
試想一下,如果把你自己放在臨終者的立場上,如果躺在床上痛苦而孤獨的你正在麵臨死亡,請你認真地問自己,你最需要的是什麼?最希望眼前的朋友給你什麼?從中就能找到最需要的點滴關懷。
案例8‐11用拐杖趕醫師的臨終患者
一位66歲的晚期肺癌患者來院就診。患者呼吸困難,帶著氧氣袋,在喘息樣呼吸,麵容痛苦,身體極度消瘦,體重隻有29千克。實驗室檢查提示,該患者全身各腔道都有真菌感染,生命已進入最後曆程。住院後,患者拒絕接受治療,不與醫務人員配合,有時醫生來為之診治,他竟用拐杖把醫生趕走。
後來,該患者的親屬接受了吳醫師的建議,在家中設立了家庭病床,由吳醫師為之診治。
在查閱患者的病情資料後,吳醫師很清楚,這位臨終患者的生命存活期不會太長,自己的責任是幫助他順利地度過最痛苦難熬、最寂寞無助的臨終期,完成生命的曆程。
吳醫師與患者交起了朋友,常常在患者床前握著他的手與之拉家常。患者從一開始的點頭、搖頭到參與談話,後來竟與吳醫師成了至交。從與患者的床頭談話過程中,吳醫師終於明白了患者拒絕治療的真正原因。原來這位患者參加過解放戰爭、湘西剿匪和抗美援朝,20世紀60年代初,他與老師長一起轉業到地方工作。“文革”中老師長受到衝擊,因為患者是老師長的部下,造反派到他這兒來了解情況未能如願,把他關押起來嚴刑拷打,折磨了兩天兩夜後將他放了。回到農場勞動後,熟人都不理他,後來才知道,大家都認為他在關押期間出賣了老師長。在患者回農場後,老師長天天挨鬥,慘遭折磨,不久,老師長和老伴都被迫害致死。從那以後,患者經常夢見老師長一家,他們問患者:“為什麼出賣老戰友?”患者也常常委屈得半夜哭醒。患者認為,自己得了肺癌是上天的懲罰,自己不應躲避,所以不願接受治療。
吳醫師與患者進行了多次的討論,最終與患者達成共識:在那種動亂年代,他並沒有出賣老師長,而是造反派在別有用心地利用他來陷害老師長。他不應背這麼沉重的思想包袱,更不應該在道德情感上虐待自己。經過分析,患者心情逐漸開朗起來,精神感到無比輕鬆,也願意配合吳醫師做必要的治療了。
在幫助患者重建了道德情感以後,吳醫師采取了對症治療,用藥物來改善其身體狀況,鼓勵患者多吃大蒜汁、醋、黃連素,以控製各腔道的真菌感染。堅持一段時間後,患者的身體狀況有了明顯的改善,熱度退了下來,真菌感染也有所控製,咳嗽咳痰也有所減輕,胃口好轉,體重也有所增加,甚至有時還能下樓在外走動走動。患者的鄰居們都認為他遇到了神醫,晚期癌症治好了。但是吳醫師清楚,患者的病並沒有治好,隻是症狀有所減輕罷了。拍胸片後,證實咳嗽減輕、咳痰減少是由於肺門處腫瘤的生長和壓迫,使患者的左肺完全關閉了。但是由於精神得到了解放,道德獲得了康複,患者治療疾病的信心增強了,他說要通過自己的行動打破有的醫生說他活不過半年的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