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大宦官魏忠賢禍亂天下,達官貴人而能不改變節操的,四海之內,有幾個人啊!而五位誌士出身於平民,從來沒有蒙受過詩書的教誨,卻能激奮昂揚,大義凜然,足踐死地而不顧盼猶豫,又是什麼緣故呢?況且權閹偽造的詔書紛至遝來,捉拿東林黨人的捕快,遍布天下。而終於因為我們郡城民眾一次憤怒地反擊,不敢再予以株連懲治,權閹也畏懼正義而有所顧忌,篡位的陰謀,難於很快地實行。等到聖君即位,權閹在被貶黜的道路上自縊身死,不能說不是五位誌士的力量啊!
由這一點來看,如今的那些依附權閹得到高官厚祿的人,一旦犯法抵罪,有的脫身逃走,遠近都不能容身,又有的剃光頭發閉門念拂,有的假裝瘋顛不知歸於何處的,他們這種可恥的人格、卑賤的行為,和五位誌士的死對照起來,到底是哪個輕,哪個重呢?正因為如此,周蓼洲的忠義品節昭示於朝廷,獲得了美好顯貴的追贈和諡號,身後十分榮耀。而五位誌士也能夠得到大墓安葬,將他們的姓名刻碑立於大堤之上。四方的人士,經過這裏沒有一個不施禮致敬而感動流淚的,這本來也是百代的幸遇啊。如果不是這樣,使五個人能保住頭顱,在家中病老而死,那麼,盡其一生,在上位的人都可以役使他們,怎麼能使英雄豪傑們傾心俯首,在墓前扼腕拊胸,抒發其仁人誌士的悲痛之情呢!故此,我和同社的諸位君子,哀惋五位誌士的墓隻有碑石,而為它寫了這篇碑文。也是為了用來闡明如何對待生死的重大意義,說明平凡的個人也可以對國家發揮重要的作用的道理。
上麵提到的幾位賢德的士紳是,太仆寺卿吳公因之,翰林文公文起、姚公孟長。
解讀
明末,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集團禍國殃民,迫害一些平時較同情人民疾苦的正直官吏和讀書人,引起人民的憤怒和反抗。《五人墓碑記》就是一篇記敘當時蘇州人民不畏強暴與魏忠賢宦官集團進行鬥爭以及顏佩韋等五壯士因此被害的碑文。作者讚揚了五壯士“激昂大義,蹈死不顧”的豪邁氣概,闡發了老死於家,不如為國而死的思想,並且批評了封建士大夫不敢申張正義,隻顧保全自己的卑劣行為。文章夾敘夾議,感情激昂充沛,富有感染力。
活學活用
一位知名的文學家,給幾個和自己非親非故,“生於編伍之間”的平民百姓撰寫墓碑記,這在中國文學史上是一件極為罕見的事情。這充分反映了作者的樸素的民主思想,是有著一定的進步意義的。清人吳楚材說:“(本文)當與史公伯夷、屈原二傳,並垂不朽。”確非過譽之辭。
全文貫穿了一個“義”字。五人之死,是“激於義而死”,五人在就義時,“激昂大義,蹈死不顧”,開明士紳為之安葬,作者為之作記,又何嚐不是為了一個“義”字。本文之所以能在三百多年來一直為人傳頌,正是由於作者能夠抓住這個本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