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遂朗聲道:“世間事物存於世,自有其值得稱頌之處,世人皆知的鬆竹菊蘭最為典型,我且為你說上一說。觀綠竹雖挺拔遒勁,卻並不囂張,其中腹空空,正是虛心求解之態,所謂‘水能性淡為吾友,竹解心虛即我師’,又有‘虛心竹有低頭葉’,亦是道出竹之特色,我等應該學習它放低姿態,孜孜求教的優點,故此,竹即為我等的良師益友。再看菊花,所謂‘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我等又怎能隻觀其豔麗,而忽視其高潔呢?而且,菊花於寒冬中怒放,正是一年中最後的芬芳,其晚節可歌可歎,所謂‘已是寒冬百花凋,鬆菊尤有傲霜枝’,我等應該學習其高潔的氣節,故此,菊花即為我等的良師益友。再是鬆柏,其堅忍不拔之特色早已被眾多有識之士引來自比,所謂‘千樹萬樹零落盡,唯有鬆柏一樹豐’,便是我等需要學習的性情了,故此,鬆柏即為我等的良師益友。最後是芝蘭,所謂‘與君子交,如入芝蘭之室’,便可知其幽芳正是君子之象征,學其幽芳就是學習君子之道,故此,芝蘭也為我等的良師益友。”
學生聽完先生的一席話,如沐春風,感覺有了巨大的收獲。
點|睛|智|慧
世間一草一木雖不起眼,但隻要用心去看,就能看到很多閃光之處,這些閃光點都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地方。錦繡文章不在於華麗的辭藻,而在於從這一草一木的平凡中體現出激蕩人心的偉大,這樣文章便隨處可得,何須矯揉造作!
天地萬物皆有閃光之處,恰好可以成為我們學習的對象,古人尚且知道格物以致知,我們又怎麼會做不到呢?在生活中處處留心,便是人格升華之道。
第六節 看書與做人
老祖宗說話
看書須放開眼孔。做人要立定腳根。
看書要敞開胸懷去接受,做人要守住原則。
過來人的故事
蘇軾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才子,他有一位方外知交,法號佛印,二人關係很好,常常以取笑捉弄對方為樂。
一次,蘇軾在房中吃魚,佛印正好此時來拜訪。人未到聲音先到,蘇軾聽到聲音趕忙將魚藏了起來,正襟危坐,裝成一副正在讀書的樣子。
佛印進到房中後,鼻子一動,聞到一股香味,便知道蘇軾在偷偷吃魚,眼珠一轉,便說:“聽聞別人說,看一個人學問大不大,隻要在他書房附近動動鼻子就能知道,請問這是怎麼回事呢?”
蘇軾見佛印沒有問及魚的事,心下稍定,回答說:“詩書成堆則墨香濃濃,聞墨香而知人有才,如此而已。”
佛印隨之哈哈大笑說:“那如此說來,我聞魚香陣陣是否意味著午飯豐盛呢?聞魚香而知藏有食,快,快,把你藏的東西拿出來分享。”
蘇軾見被佛印揭破了,隻好把魚端了出來。佛印見了魚,食指大動,伸手便要抓著吃,蘇軾卻攔住他說:“且慢,聽我一言,所謂書中有學問,看過便好,魚有清香,聞過則罷。”說完就要把魚端走。
佛印一見,趕緊攔住,說:“看書尚需放開眼孔,吃魚怎可不張尊口?”
蘇軾無奈隻好放下魚,說:“好個看書尚需放開眼孔,我若不承認便不是個讀書人,果然大道理是不容反駁的啊,便如做人的原則一樣。”說到這,蘇軾眼珠又一轉,立即攔下已經將魚抓在手中的佛印,說:“我也問你一個大道理,請問,做人要立定腳跟,此話然否?”
急著吃魚的佛印連忙回答說:“然也,然也。”
蘇軾立即爆發出一陣大笑,然後從佛印手中搶過魚,說道:“既然你同意,那麼你一來便要站穩不動,二來是要謹守清規。哪裏有你吃魚的份?”
佛印聞言一陣呲牙咧嘴,卻毫無辦法。
點|睛|智|慧
看書便是學知識,一個人若不能敞開心胸,而是抱著成見去讀書,那麼便無法在其中學到東西。就好像吃飯一樣,若是不把肚子騰空,如何有肚量吃下其他東西呢?
至於為人處事,則一定要謹守原則,一個沒有原則的人如同無根之草、漂泊之萍,很容易便在紛繁複雜的社會中迷失自己。而有原則有底線的人則如同風中勁草、水中蓮花,即使風浪再大,也能夠不動如山。
第七節 讀書的目的是明理
老祖宗說話
齊家先修身,言行不可不慎。讀書在明理,識見不可不高。
治理家庭必須先修養好自己,言行方麵要處處謹慎小心;讀書的目的在於通曉事理,見識方麵一定要高明。
過來人的故事
有個秀才,自認為讀了點書,便覺得自己高人一等,常有意無意地在人前顯擺,很招人反感。
有一次,秀才坐在茶館中聽說書,正聽到高潮時,突然用手中折扇一拍桌麵:“呔,實在豈有此理,一介莽莽武夫竟然能夠將滿腹詩書的書生辯倒,你這說書的實在太過分,胡編亂造也該有個底線才對,如此不合情理之事如何能夠入得眾人之耳?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原來,說書的正說到一個武夫在大庭廣眾之下,將一個酸腐書生辯駁得張口結舌的段子,觸到了秀才敏感的神經。
眾人正聽得興致勃勃之時,被一聲突兀的響聲打斷,心中也是十分不爽,待看到乃是遠近聞名的得瑟秀才時,心中恍然:原來是這個惹事精,這次不知道他又要怎麼顯擺自己了,且看看熱鬧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