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輯四 交友與讀書(2)(2 / 3)

說書的被秀才打斷後,一口氣嗆在喉嚨裏,差點背過去,心中亦是惱怒異常:你這酸腐秀才,說書不就講究一個好聽嗎?你非得在這些細枝末節上找茬,你不愛聽可以不聽啊,搗什麼亂哪?也罷,今天索性給你點教訓,讓你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

於是說書的清了清嗓子,先對著秀才拱拱手做做樣子,說:“這位看官應是有大才在身的人,聽不慣這市井段子也是尋常,在下做這營生也隻是為搏大夥兒一笑,賺個糊口的錢,若是汙了您的耳朵,還請見諒。”這話說出來不過是客氣一番,先禮後兵,其中意思不過是說:我這說書的就是這麼低俗的東西,您哪兒高貴上哪兒去吧。當然,說書的也料定秀才不會這麼輕易的被打發走。

果然,秀才搖頭晃腦地說道:“非也,非也,縱使是市井段子,也須謹言慎行,所謂修身乃齊家之本,言行不可不慎。而言行不慎者,恐怕其自身亦是輕浮之輩,況且兄台能在此說書,說明也是識得幾個字、讀過幾本書的,識見怎可如此低俗?我身為秀才,自然不能坐視不理。”

說書的見秀才果然開始顯擺他那讀書人的優越感了,露出一副了然的笑容然後說:“閣下既然有秀才功名在身,想來在識見上乃是相當高明了吧?”

秀才不疑有詐,傲然道:“自當如此。”

見秀才上鉤,說書的開心道:“那正好,方才閣下曾說過‘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話,其實在下對於這句話的意思便有些疑問,請問其意思是否是說‘如果連這都可以忍耐,那麼世上也就沒有不能忍的了’,強調的是對當前事情的忍無可忍,可對否?”

秀才見說書的一副“請教”的模樣,心中十分得意,回答道:“不錯,正是這個意思。”

說書的對於秀才的“配合”十分滿意,接著問道:“剛才閣下又提到了‘修身’這樣一個詞,那麼我是不是可以從修身的角度來理解‘是可忍孰不可忍’呢?意思是說,如果當前的事情都可以忍耐下來,那麼這個世界上也就沒有不能忍耐的事情了,強調的是對自身胸襟氣度的培養,是讓人將當前事情忍耐下來,以達到養氣的目的。如此說法可對?”

秀才一時不知該如何作答,腦門子開始往下淌汗。

說書的卻並不放過他,繼續進逼道:“敢問識見高明的閣下,此兩種截然相反的說法,到底哪個是對的呢?”

秀才擦了擦頭上的汗,支支吾吾道:“這個……這個……”

見秀才一副狼狽樣,說書的哈哈大笑道:“再者,既然你說‘修身乃齊家之本,言行不可不慎’,那我也來說說,這‘言行不可不慎’,講求的是謙虛自省的心境,如你這般處處顯擺讀書人的優越感可不太符合這句話的含義啊,這豈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而你又說‘讀書須識見高明’,可你卻連我的問題都回答不上來,如何算得上高明?還是回去多讀幾年書再說吧。”

秀才聞言羞愧難當,遂推開人群迅速地離開了。

點|睛|智|慧

一個人若是連自身的性情都無法修養好,那麼治理家庭又從何談起呢?而要培養好自己的性情,需要的是一種謙虛謹慎的心境,表現在外則是謹言慎行的態度。若是做不到這一點,或者說一套做一套,那麼所謂的遠見卓識就是虛假而不可信的了。

讀書的目的在於明心見性,而不是拿來炫耀顯擺,那些將所讀之書拿來顯示自己高人一等的,其人就落入了低俗,識見也很難高到哪裏去。

第八節 別將聰明用錯了地方

老祖宗說話

誤用聰明,何若一生守拙。濫交朋友,不如終日讀書。

亂用小聰明,還不如一輩子糊塗一些,不加甄別地隨意交朋友,不如一心隻讀聖賢書。

過來人的故事

有個富家子,平日不喜讀書,專好神仙方術,為此,他不惜大肆花費錢財求仙問道。

富家子的父母對此是傷透了腦筋,有心想要勸阻,然而本身學問不多,說來說去道不出個子醜寅卯,反而常常被兒子說得張口結舌,訥訥無言。後來,聽說縣中才子徐文長先生乃是一等一的聰明人,父母二人便抱著一線希望找上門去,希望他能夠有辦法勸回自己的兒子。

徐文長聽說了情況後,略微思忖了一會,便欣然答應了他們的請求,並與父母二人商量了一個計策。

徐文長來到家中後,見到富家子,自稱是紫薇仙人的俗世弟子,聽聞此處道友雲集,特來拜會一二。富家子聽說乃是高人到來,欣喜萬分,連忙將徐文長引入,並為其一一引見各位方士,什麼龍虎山壇清道長,茅山日月道長等。徐文長也幹脆利落,各個都施禮到位。

隨後一眾所謂化外之人便開始了談仙論道,加上院中檀煙徐徐,倒還真有那麼一股虛無飄渺的味道。而徐文長憑著自己豐富的學識,倒也沒露出什麼馬腳,與眾位“仙家”相處得是其樂融融。

日上正午之時,徐文長通過談話大致摸清了其他人的底細:不過是一些賣弄雕蟲小技的騙子罷了。如此一來便也可以實施計劃了,於是他從懷中拿出一卷古樸的卷軸,對富家子說道:“貧道自仙師處曾得一古卷,乃是一上古丹方,傳聞吃後可長生不老,奈何貧道修行不足,難以勘破,此次有如此多的同道在,正好可一起參驗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