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輯四 交友與讀書(8)(1 / 3)

“小心謹慎者,必善其後……”,“必善其後”,就是結果處理得很好,有善始善終的意思,“惕則無咎”,這是因為一直心懷警惕,從不鬆懈,所以不會出婁子。“咎”,過失。而身處高位的人,卻不容易做到善終,因為權勢太高就容易生出驕縱之心,其實還是不夠警惕。“亢則有悔”,《易經》中有“亢龍有悔”,亢是高昂、至高,至高就會出事,所以會後悔。

耕所以養生,讀所以明道,此耕讀之本原也,而後世乃假以謀富貴矣。衣取其蔽體,食取其充饑,此衣食之實用也,而時人乃藉以逞豪奢矣。

人皆欲貴也,請問一官到手,怎樣施行?人皆欲富也,且問萬貫纏腰,如何布置?

文行忠信,孝悌恭敬,孔子立教之目也,今惟教以文而已。誌道據德,依仁遊藝,孔門為學之序也,今但學其藝而已。

隱微之衍,即幹憲典,所以君子懷刑也。技藝之末,無益身心,所以君子務本也。

心得

勞動和讀書,本來是做人的基本功,卻被用來謀取富貴;穿衣為了保暖,吃飯為了不餓肚子,卻被人用來比富。這兩者都是很可笑的事情。其實世間很多事情,都是這樣漸漸地變味的,比如人類發明汽車,是為了出行方便、提高生產效率,後來卻用其來比拚誰更有錢,或者拿車當娛樂工具,都算是誤入歧途了。

“人皆欲貴也……”,這一句說得非常好,人人都想當官、受人尊重,但請問,你當上官後,要怎麼做?是拎著公章到處向人顯擺,為個人和家庭謀好處,還是為人民辦實事?人人都想發財,但發財之後,怎麼辦?是天天飽暖得無聊,還是拿一些錢出來做公益事業?每個人都應該問自己這兩個問題。

“隱微之衍……”一句,“隱微”,就是隱蔽的、細小的;“衍”,過錯;“幹”,幹係,違反;“憲典”,指法律;“懷刑”,心裏不忘法典規範。

士既知學,還恐學而無恒。人不患貪,隻要貧而有誌。

用功於內者,必於外無所求。飾美於外者,必其中無所有。

盛衰之機,雖關氣運,而有心者,必責諸人謀。性命之理,固極精微,而講學者,必求其實用。

魯如曾子,於道獨得其傳,可知資性不足限人也;貧如顏子,其樂不因以改,可知境遇不足困人也。

敦厚之人,始可托大事,故安劉氏者,必絳侯也;謹慎之人,方能成大功,故興漢室者,必武侯也。

以漢高祖之英明,知呂後必殺戚姬,而不能救止,蓋其禍已成也。以陶朱公之智計,知長男必殺仲子,而不能保全,殆其罪難宥乎?

處境太求好,必有不好事出來。學藝怕刻苦,還有受苦時在後。

處世以忠厚人為法,傳家得勤儉意便佳。

紫陽補《大學·格致》之章,恐人誤入虛無,而必使之即物窮理,所以維正教也。陽明取孟子良知之說,恐人徒事記誦,而必使之反己省心,所以救末流也。

心得

“盛衰之機……”一句,事物的興盛與衰敗,要害在於氣運,但有心的人卻會更多地檢討工作做得好不好,而不是去猜老天的心情。也就是說,凡事多反省自己,而不要歸過於運氣或者大環境。這也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意思。

“魯如曾子……”一句,“魯”是魯鈍、資質差,“曾子”即孔子的學生曾參,曾參雖然很笨,但是卻把老師的學問學得很好,所以說,學習好不好,不要拿自己不夠聰明來當擋箭牌。“顏子”是顏回,他的故事前麵已經提到過多次,顏回家裏窮,但他學習刻苦,安貧樂道,所以說,學習好不好,家窮也不是理由。

“安劉氏者,必絳侯也”,“劉氏”,指劉邦建立的西漢天下,“絳侯”,西漢名臣周勃。“興漢室者,必武侯也”,武侯,即諸葛亮。

“以漢高祖之英明……”一句中,繼續用人物典故。“漢高祖”,即劉邦;“呂後”,即劉邦的皇後呂氏;“戚姬”,劉邦的愛妾戚夫人;“陶朱公”,指春秋時期越國名臣範蠡,“長男”指他的大兒子,“仲子”指二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