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經曆過人生悲喜而最終還能燦爛微笑的人,心靈往往已經達到了吞吐自如的達觀境界。他們豁達、無私、從容、寵辱不驚、懂得寬恕,真正悟透了人生,讀懂了自己。他們是命運的主人,主宰著自己的心靈;他們是真正的智者,懂得去迎接那美麗而迷人的人生風景。生命,人固有之。與生命同等重要的,就是要時刻在人生的悲歡離合中認清自己,讀懂自己……
第一輯心有靈犀——在人生悲喜中讀懂自己愛也有恨,恨也有愛
任何事情都沒有絕對的界線,情感更是如此。本以為是今生的恩人、知己,不想有一日卻反目成仇;也有看似水火不相容,最後卻好得不可開交。
也許這愛與恨就是這樣,是很難一分為二的,它們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糾纏不清。
故事一:
玉秀出生在農村貧困家庭,那一年,她考上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大學。但終因家庭貧困,隻能放棄上大學的夢想,外出去打工了。聽說了這一消息,一對老年夫婦很同情她的不幸,主動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玉秀終於如願以償地上了大學,這對夫婦也一直供她讀完大學。
玉秀對兩位老人感激不盡,發誓今後哪怕是當牛做馬也要報答他們的恩情。畢業後,玉秀很快就有了工作,她像孝順親父母那樣孝順著兩位老人。玉秀每月都要寄一些錢給老人,並且也總愛打個電話問候一下老人的生活情況。
沒過多長時間,她接到了老人打來的電話,得知老頭得了重病,玉秀帶著十萬元,這也是她當年學費的兩倍。她看到老頭仍舊躺在病床上,這將是一個漫長的治療,然而昂貴的醫藥費已使兩位老人變得一貧如洗了。玉秀也感到背上這個包袱的沉重,不堪重負的玉秀最後又向別人借了三萬元,一次性彙了過去,從此便沒了音訊。兩位老人多方打聽,卻再也沒有找到她的蹤跡。
故事二:
在一個小鎮裏住著劉家和王家兩戶人家,他們原本是一對很要好的鄰居,可後來因為一塊宅基地反目成仇,大打出手,兩家拚個你死我活。劉家的男人被王家打斷了一條腿,從此兩家成為世仇。因為王家勢大,劉家的官司也沒有打贏,在後來的交涉中也是屢屢吃虧。劉家女人因此虔誠信佛,每日在佛前祈禱,希望老天有眼,能降災禍於王家,讓王家家破人亡。
說也奇了,不可思議的事情竟真的發生了。先是王家男人得了絕症,還沒有來得及治就暴亡。沒過多久,就是一場莫名其妙的大火,把本來很富有的王家燒了個精光。王家女人也在重重打擊之下變成了瘋子。轉眼之間王家的兩個孩子成了孤兒,男孩才十三歲,女孩隻有十歲,兩個孩子無依無靠地艱難度日。開始時,劉家人很是幸災樂禍,覺得真是老天有眼,給自己出了這口氣,漸漸地劉家人內心越來越不安。特別是看到兩個孩子那瘦小的身影在田間艱難勞作時,心裏總是很愧疚,好像他們的災難是自己造成的。後來,劉家男人經常趁著月夜幫王家孩子犁田,劉家女人也會在夜裏悄悄為王家割麥。
人生總是起起落落,反反複複,麵對外界的風雲變幻,隻有做到從容麵對、處變不驚才能不迷失方向,把握住自己的命運。既然麵臨著惶恐度日,為何不去從容應對呢?
麵對變幻莫測的人生,就讓我們以閑看雲卷雲舒、花開花落的心境,從從容容地去麵對。這就是一個人的一種氣度,一種風範。
據說在古羅馬時代,有個皇帝常常會從死囚中選拔將軍。在把囚犯們送進鬥獸場的前一天晚上,他會派人去觀察這些人在等死前的表現。如果有誰能在惶惶淒淒的犯人中,麵不改色呼呼大睡,便在第二天早上釋放他,並會把他訓練成帶兵打仗的猛將。
無獨有偶,據傳中國也有這樣一位君王,他在接見新上任的臣子時,總是故意讓他們在宮外等待,遲遲不予理睬。如果這個臣子能夠悠然自得,毫無焦躁之容,那麼他必會受到重用。
一個人的胸懷、氣度、風範總是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裏表現出來。之所以古羅馬的那位皇帝和中國的那位君王要對死囚和新臣委以重任,就是因為他們能夠做到處變不驚、遇事不亂的從容,這正是一個人的氣度和潛質。
從容可以做到“大雪壓青鬆,青鬆挺且直”的傲鬆之於嚴冬;從容可以做到“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義士之於刑枷;從容可以做到“淡泊以明誌,寧靜以致遠”的智者之於聲色利誘。從容,是一種理性,一種堅忍,一種氣度。從容,才能臨危不亂;從容,才能舉子若定;從容,才能化險為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