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朝聞道,夕死可矣!——學習和成長是一輩子的事(1)(1 / 3)

01隨時保持“不滿”

一名徒弟跟著一位名師學習技藝,幾年之後,徒弟覺得自己的技術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足以自立門戶,因此收拾好行囊,準備和大師辭別。

大師得知了他的情況後問道:“你確定你已經學成了,不需要更上一層了嗎?”

徒弟指了指自己的腦袋說:“我這裏已經裝滿了,再也裝不下了。”

“喔,是嗎?”大師隨即拿出一隻大碗放在桌上,命徒弟把這隻碗裝滿石頭,直到石頭在碗中層層堆出一座小山後,大師問徒弟:“你覺得這隻碗裝滿了嗎?”

“滿了。”徒弟很快地回答。

大師於是從屋外抓起一把沙子,倒入石頭的細縫裏,然後再問一次:“那麼現在呢,滿了嗎?”

徒弟考慮了一會兒,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滿了。”

大師再取了案頭上的香灰,倒入那看似再也裝不下的碗中,看了看徒弟,然後輕聲問:“你覺得它真的滿了嗎?”

“真的滿了。”徒弟回答道。

大師沒有再多說什麼,隻拿起了桌上的茶壺,慢慢地把茶水倒入碗中,而水竟然一滴也沒有溢出來。

徒弟看到這裏,總算明白了師父的良苦用心,趕緊跪地認錯,誠心誠意地請求大師再次收自己為徒。

學做人:“學無止境”,生有涯而知無涯,學習是沒有盡頭的,除非是你自己局限自己。

意大利藝術大師達芬奇說:“微少的知識使人驕傲,豐富的知識則使人謙虛,所以空心的禾穗總是高傲地舉頭向天,而充實的禾穗則低頭向著大地,向著它們的母親。

到了越高境界,越會感到自己的不足,因此,把握你生命的每分每秒,好好來彌補這些不足,趁著年輕多多學習。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巔峰之上,還可以再創巔峰。

02把心空出來學習新事物

有個學者為了修習禪學,來到一著名的寺院請教禪師。

學者恭恭敬敬地問:“請問師父,什麼叫做禪?”

禪師卻淡淡地說:“等等再說!”

隻見兩個人對坐,禪師一邊與客人聊天,一邊為客人準備著好茶,不過卻對“禪”的定義隻字未提,淨與學者寒暄。

這時,學者發現杯裏的茶水已經倒滿,禪師卻仍不斷地繼續倒水。茶水不停地流溢,禪師似乎一點也沒有察覺,學者連忙提醒他:“禪師,杯裏的茶已經流出來了。”

禪師停住了手,淡淡地說:“是啊,人們就像倒水一樣,不斷地將自己的觀念與論點裝在心中,裝得那麼滿,自然要溢出來了!”

學者不解地問:“禪師,我是來請教‘禪’的啊!”

禪師這時說道:“不將心中的杯子空出來,怎麼裝得下‘禪’?”

學做人:悟性高的人在禪師故意傾倒茶水時,會看出禪師的用意,但是心中若裝滿外在事物的人,隻能看見“水溢出來”,卻看不見其中的“禪機”。

不管待人接物或是研究學問,都不要被“先入為主”的觀念所囿限,一旦心中被這些自以為是的觀念占滿,便無法接受別人不同的想法,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衝突,自己也無法成長。

同樣的,不要把過去的記憶經驗,移植到全新的工作環境中,那隻會讓我們無法適應新環境,認為錯的都是別人。我們要像地球轉動一樣,日出日落,每一天都是全新的開始。

把心放空之後,我們才能再次迎接全新的感受。人生不斷地前進,片刻也無法停留,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心中隨時留個空位,讓新的事物進來,才不會有任何懊悔的錯過。

03從別人的失敗中學習經驗

五隻駱駝在沙漠裏吃力地行走,它們和主人率領的十隻駱駝走散了,前麵除了黃沙還是黃沙,一片茫茫,它們隻能憑著最有經驗的一隻老駱駝的感覺往前走。

不一會兒,從它們的右側方向走出一隻精疲力竭的駱駝。原來它是一周前就走散的另一隻駱駝。另外四隻駱駝輕蔑地說:“看樣子它也不是很精明啊,還不如我們呢”

“是啊,是啊,別理他免得拖累咱們”

“咱們就裝著沒看見,它對我們可沒有什麼幫助”

“看那灰頭土臉的樣子……”

四隻年輕的駱駝你一言我一語,都想避開這隻駱駝。老駱駝終於開腔了:“它對我們會很有幫助的”

老駱駝熱情地招呼那隻落魄的駱駝過來,對它說道:“雖然你也迷路了,境遇比我們好不到哪裏去,但是我相信你知道往哪個方向是錯誤的。這就足夠了,和我們一起上路吧有你的幫助我們會成功的”

學做人:我們當然可以嘲笑別人的失敗,但如果我們能從別人的失敗中提煉機遇,從別人的失敗中學習經驗,那最好不過了。把別人的失敗當成對自己的大聲忠告,這非常有利於自己的成長的。

04流汗總比流血好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正進行得如火如荼,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戰場即將轉移至北非。

這時,巴頓將軍意識到自己的部隊早已習慣了歐洲舒適宜人的環境,一下子移師到天氣酷熱的北非,那裏惡劣的氣候將成為士兵們的頭號敵人。

所以,巴頓將軍就模擬北非的環境,建造了一個類似沙漠地區的訓練中心,讓士兵們在48℃的高溫下,每天在沙漠裏跑上一英哩,且規定每個士兵每天隻能用一壺水。

士兵們如同從天堂掉進了地獄,叫苦連天,但是巴頓將軍卻絲毫不肯鬆懈,他以身作則,陪著士兵們一起接受種種艱苦的訓練,並鼓勵士兵們說:“平時多流一點汗,打仗時就可以少流一點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