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常識
《京氏易傳》是京房的易學著作。京房,西漢學者,本姓李,字君明,東郡頓丘(今河南清豐)人。京房從當時的名流焦延壽學《易》,深得焦氏《易》學“真諦”。他把焦延壽以災異講《易》的做法推向極端,到處宣講,以之幹政,使《易》學此一流派在當時聲名顯赫,對後世影響極大。把災異與政治相聯係,這種作法並非始於京房。京房的“創新”在於,他把這種聯係置於《易》學框架之內,從而令人耳目一新。但災異與政治之間並無因果聯係,要想以講災異幹政,就必須對當時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麵格局有一定了解,洞察其發展變化趨勢,能夠做出比較準確的預測,再把這些預測與自然災害、反常天象結合起來,使人接受。
國學故事
公元前45年,京房被推薦為官。在前一年的二月出現了月食和日蝕,三月出現了大雪,九月就出現了大霜,導致天下出現饑荒。這年三月,再次出現日蝕。朝野震動,皇帝劉爽責怪自己,並且想天下出詔曰:“我知道虞王時法刑不施,但是百姓安樂,殷周時用法來治理天下,天下太平。現在我繼承了高祖的基業,不能有半點馬虎,要整天擔心百姓的疾苦。可是,近來天災不斷,百姓困苦,這是我有做的不好的地方,所以我感到很慚愧。現在大赦天下。”
盡管朝廷采取了一些措施賑濟災民,可是自永光至建昭年間,自然災害仍連續不斷。在此期間,京房數次上疏,預言災害降臨時間,近則數月,遠則一年,而且是“屢言屢中”。皇帝聽說後很高興,就多次召見京房,詢問災變原由和救災辦法。於是,京房就依董仲舒《春秋繁露》所言,上奏說:“古代的帝王以功舉賢人,則天下安泰,所以皇上應該讓百官都做出一些成績,這樣才能消除災異。”皇帝聽了很信服,於是就命京房主持考功課吏事,與公卿朝臣會議。會議結果,“其他人都對京房不滿意,不讚許他的考核,然而皇帝仍支持京房,並令他全權主持其事,在全國推行。當時,由中書令石顯把持朝政,事無大小都要先向他彙報。石顯對京房不滿,趁機上疏試圖把京房排擠出朝廷中樞。元帝接受了石顯的建議,讓京房出任魏郡太守,以考功來治理郡縣。京房離京後,石顯等借機羅織罪名,最終竟將他置於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