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看透人心,讓世界零秘密
你要是看不透他人的心思,
本來十拿九穩的生意就可能被撤單;
老實向領導彙報,
可能迎來老板的一頓臭罵;
向心儀的姑娘表白,
可能被人家罵成呆子;
想找朋友訴訴苦吧,
一句話還沒說完,
人家就直跟你翻白眼。
可見不了解人心者就是受氣包。
而了解了人心,
以上問題多數都可以得到圓滿解決。
在了解人心的基礎上說話辦事,
就好比聽過天氣預報再出門,
無論刮風下雨都有保護措施,
一路上想不一帆風順都難。
很多時候,人們的千百次見麵都比不上他人的一夕之緣,戀愛中最常遇到類似的事情。這是什麼緣故呢?這證明知人知麵不如知心。順其心,則得其意,這便好比鑰匙碰對了鎖,這扇大門就將為你敞開。
不了解他,就不可能有更深的交情
如果我們能夠學會知人之長、避人之短、人盡其才、才盡其用,便如同一個人能熟練操縱自己的手、足、七竅一般,我們在社會中就能行動自如、無不順遂。
真正了解一個人是前提
縱覽曆史,我們不難發現知人善任在任何一個朝代都關係到國家的興盛與衰亡。同理,一個人的一輩子是興還是衰,也與他能否知人,能否恰當用人與調配人際關係息息相關。可以試想,如果我們在任用一個人之前,連這個人最基本的狀況都搞不清楚,我們能做成什麼事呢?恐怕再好的計劃也要功虧一簣。
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無法從其表麵獲悉的特長,隻有在真正了解了一個人之後,才能夠充分運用他們的才能,使他們為我們心願的達成貢獻出最大的力量。
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堪稱慧眼識人,但是在二出祁山時卻犯下了不可彌補的大錯——任用馬謖為主將鎮守街亭。
馬謖其人,曆史對他的評價是庸才,隻懂得紙上談兵。然而當時在很多人眼裏,馬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謀士。平南蠻,馬謖進言要以攻心為上;在魏國任用司馬懿統領雍涼人馬時,馬謖又獻計,建議利用反間計讓司馬懿的兵權不攻自奪。這一條條妙計,每一條都在說明馬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謀士。
以用人見長的諸葛亮十分放心地將鎮守街亭的重大任務交給馬謖時,馬謖為什麼沒能一如既往地發揮他出色的才能,不負諸葛亮的重托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諸葛亮犯下了一個很低級卻足以致命的錯誤。諸葛亮在任用馬謖之前,沒有做好知人這個用人的最基本的功課。
曆史可以證明馬謖不是像某些曆史評論家所斷言的那樣是個庸才,但是也不得不承認因為他的紙上談兵才導致街亭失守。其實如果當時諸葛亮能夠做到知人然後善任,那麼相信就不會有後來的揮淚斬馬謖,也不會有後來的事必躬親、直至累死的可悲可歎的個人命運了。
馬謖確實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然而正如蜀漢四英之一的蔣琬所稱讚的那樣,馬謖隻是“智計之士”,卻不是將才。諸葛亮就是因為沒能認識到這一點,不能很好地知馬謖,發現他的謀才,將他當做運籌帷幄的謀士,而是錯誤地將他用作了決勝千裏之外的將才,才導致了兩個人的悲劇命運。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其實用人不難,難的是知人。
用客觀的眼光
那麼我們要如何才能做到知人然後善任呢?自古人們就常常感歎人才難得,其實不然,難的不是人才難得,難的是知人不易。
知人要抱著一種客觀的心態,不要片麵地斷言一個人。
試想如果你碰到一個令你十分討厭的人,而你又總是出於私心,戴著有色眼鏡看他,那麼相信你眼中看到的都是他的短處,又怎麼能任他呢?更別說善任了!
換一種可能,如果你“情人眼裏出西施”,相信即使你如諸葛亮般善用人,也會犯下任用馬謖的錯誤。
俗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知人的同時還要時刻保持一顆理智的心,不要因為時間的長短而感情用事。時間不代表了解,了解也不一定是時間夠久了就能做到。要記住人不可貌相,還要記住知人最重要的是要綜合考查。
這個社會上的通才、全才少之又少,然而隻要你學會知人之長、避人之短、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相信你的交際活動就能順遂很多。
最初瞬間決定了整個交往過程的基調
求職或是交際,其實就那麼幾秒鍾,贏得了這幾秒鍾,也許你能贏得許多意想不到的機會;相反,失去了這幾秒鍾,或許你要做很多事來彌補。
神奇的第一印象
記得大學二年級那會兒,在大學生求職規劃的第一節課上,老教師告訴過我們,其實你們每一次求職也好,做人也好,有時候隻有幾秒鍾。當時大家都不明白老教師話中的深意,而當老教師看到大家都無心他的課堂的時候,也並沒有給我們做過多解釋,隻是微微地笑了笑,說:“相信你們以後會有親身體會的。”
畢業那年參加了很多招聘麵試,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幾乎每次麵試時,如果麵試官看你一眼對你有意思,整個麵試過程中都會認真地盯著你;如果對你沒意願,整個麵試過程中就會心不在焉。麵試如此,和人交往也是如此,“一眼萬年”,交往的最初瞬間往往決定了整個交往過程的基調。所以如果你打算和陌生人進行交往,就一定要注意交往的最初瞬間,注意第一印象。
人都是視覺動物,尤其是在現在這樣一個高速運轉的社會環境下。有人做過調查,發現了這麼一個事實: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其實很多時候關鍵在於最初的十秒鍾。也就是說當有人給你介紹新朋友,或者你的麵前走來一個陌生人,你會不自覺地在十秒鍾內作出判斷:我喜歡不喜歡這個人啊,這個人怎麼樣啊,這個人的性格怎樣啊……也許有時候十秒鍾的判斷並不準確,但是十秒鍾的瞬間卻能夠決定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交往態度。
也許你會說這很不公平,這隻能說明太注重外在了,而忽略了人的內涵,會讓你失去很多朋友。然而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奉行速食主義的社會,這個社會有高度激烈的競爭,讓人和人在交往時不再有足夠的時間去慢慢認識彼此,對彼此的認識很多時候隻是在有效的幾秒鍾的時間內產生,而這幾秒鍾的瞬間判斷也就決定了以後整個交往過程的基調,並且一旦作出判定,在以後往往是很難作出大的改變的。
首因效應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心理實驗,將同一個人的照片給不同的兩組人,同時告訴第一組人這是一個囚犯,告訴第二組人這是一個教授,然後讓兩組人各自分析手中照片上的人的性格。
第一組人的結論是:這個人眼睛深陷,是性格凶惡的人的典型特征,而他高聳的額頭也正說明了這個囚犯死不悔改的決心。
第二組人的結論卻是:他深陷的眼窩,說明他將一生都獻給了教育,正像他的知識一樣深邃,他高聳的額頭不也表明了一個老教授光明磊落的精神嗎?
麵對同一個人,兩組人的認識卻截然不同,這不能不說第一印象給人的心理暗示作用是不可想象的。
在心理學上,這種現象被稱為“首因效應”,也叫做“最初效應”,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第一印象效應”。第一印象通常是瞬間根據對方的表麵特征形成的,然而由於它帶有的強烈的情緒色彩,所以能夠在人的腦海中留下強烈的烙印。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印象,當我們和一個人相處了一段時間,然後又分開很長一段時間,當我們再回想起對方的時候,我們腦海中浮現的往往是第一次見到對方時的樣子,而不是以後相處中他的樣子。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由於交往的最初瞬間往往決定了以後整個交往的基調,所以當我們和人交往時,一定要重視首因效應,力求在陌生人麵前,從儀表到談吐,都展現一個完美的自己,讓對方對你“一見鍾情”。要知道在與人交往時,往往是這樣一種情況:在幾秒鍾裏給對方留下的印象,我們有可能用一年也難以改變。
給他一個理由,他才會照你的意願做
有誰會願意無緣無故地幫你,完成你的遠大夢想呢?如果有人願意,那一定是有原因的,請試著去找出這些原因,找出的越多,那麼你的人生中將會有越多的貴人。
嘴能辦成事
中國曆史上存在著這樣一類人,人們稱之為遊說家。他們遊走於各個國家之間,不是靠刀槍、金錢,而是僅僅靠著三寸不爛之舌為自己、為自己的國家贏得利益。遍觀他們的遊說,不難發現一個共通點:每一次的成功遊說都是因為他們不是首先考慮自己的利益,而是先找到對方的利益所在,將對方的利益擺在對方麵前,然後再擺明自己的目的。而這也正是他們成功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