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戰爭的最高境界,也是交際戰中的最高境界。我們隻需恰當地運用一些心理方法,無須費一兵一卒、一槍一炮,便可令對方臣服於你。還有比這更劃算的事情嗎?
轉移法:控製交談的方向
談判如拔河,“繩子”滑去的方向決定了誰為勝方。如果繩子開始滑向對方,可就大事不妙了。這個時候,不如話鋒一轉,重新開局,誰輸誰贏,再見分曉。
別讓繩子滑向“他”
談話轉移的方式有兩種類型,一是隨意性轉換,交談者談興所至,話題自然轉移;二是有意轉換,交談者為了控製交談方向,以一定的方法主動更換話題。我們在交流時難免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對方和你說起題外話,反而把正題忘在腦後了,你們的交流變成了他的演講;或者是聊著聊著就跑題了,而對方還沒有察覺;或者對方的話題你很不感興趣。這時不能聽之任之,應該采取措施來糾正你們的話題。轉移法就可以控製交流的方向。
孟子對齊宣王說:“有一個人把他的妻子和兒女托付給朋友,自己去了楚國遊學。等到他學成回來後,卻發現他的朋友辜負了他的囑托,他的妻子、兒女都在受凍挨餓。麵對這樣的朋友,他該怎麼辦?”齊宣王說:“和他絕交。”孟子又問:“假如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屬,那應該怎麼辦?”齊宣王說:“罷免他。”孟子接著問:“一個國家沒有治理好,那應該怎麼辦?”齊宣王回頭看看左右大臣,然後開始談論別的事情。
成語“顧左右而言他”就出自《孟子·梁惠王下》中的這則故事。齊宣王可以說是一位轉移話題的高手,當他聽到孟子說到了他不想回答的話題,就轉而和別人討論其他話題了,連談話對象都轉移了。
巧妙利用轉移法
一般來說,我們隻需要轉移話題就可以了。下麵有一些方法可以讓你順利轉移話題。
第一,順杆爬。談話總是要圍繞某一個中心內容來談,如果你對此不感興趣,或不想多談,你可采用順杆爬的方法轉移話題。比如對方在談論某個人的是非,可你不想談,那麼你可先聽對方說,然後順著說些相關的事。相關的事可以是自己的事,說話人的事,也可以是近來發生在身邊的趣事。
兩位太太談論都在四年級讀書的孩子,張太太的兒子成績不錯,數學非常好,語文也還不錯。李太太的女兒數學不是很好,語文非常好。張太太談起自己兒子數學的成績滔滔不絕,李太太接話道:“你兒子數學成績好,是個很聰明的孩子,語文應該也不錯吧……”張太太就順著說起語文來了。
第二,巧轉視線。談話中,眼睛看向窗外,表現出對外麵的天氣或景物的關注,評論天氣的好壞,氣候的變化;談話中,把視線集中在對方的穿著打扮上,誇她的服裝有檔次、有品位,誇她的膚色好,向她討教護膚的方法、如何購買化妝品等。又比如當小孩子吵著要玩具,大人不知怎麼辦時,可以突然指著天空說:“快看飛碟。”這樣就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有人把這個稱為“對話中的飛碟戰法”,這也是一種十分符合心理學的高明手法。
第三,先聲奪人。未等對方完全展開話題之前,你就另起一個話題,然後天南地北地說起來,還要不時詢問對方的看法,讓他發表高見,並向他討教解決問題的方法,讓他為自己指點迷津,態度極為誠懇,不給對方喘氣的機會。當然,在一開始談話時,就必須想方設法抓住對方的注意力。
第四,指東言西。對方說西,你就說東;對方說人,你就說事;對方談工作,你就談家事,裝作沒有領會對方的談話意圖,來個雲山霧罩,猶抱琵琶半遮麵。你的指東言西讓對方無奈,這樣就可以控製對話的方向了。
利用轉移法可以幫助我們很好地轉移話題,控製話題方向,而且不會破壞雙方交流的和諧氣氛。
進入正題前,引導對方多說“是”
如果我們能得到他人越多的“是”,我們就越能為自己的意見爭取主動權。事實證明,這種“獲得肯定回答”的交談藝術,是人際交往中極為聰明的方法。
誘導引向成功
在與人交流時,不要以與對方意見不一致的問題作為談話的開始,而要以雙方都持相同意見的事起話頭,並不斷強調你們是為了相同的目標而努力,隻是所采取的方式不同罷了。總之,就要讓對方在一開始的時候就說“是”。
這其實是應用了慣性法則。你如果一開始就讓對方說“是”,那麼很容易將對方導入肯定的方向。如果對方是以否定開始的,他在接下來很可能就會堅持一直否定。即使他覺得這是不應該的,但是沒辦法,這就是人的慣性心理。
一位媽媽帶著孩子逛超市,來到賣尿布的貨架前。
某品牌尿布促銷員走過來打招呼:“您好,是要給寶寶買尿布?”媽媽回答是。
促銷員看著孩子說:“寶寶快一歲了吧。”媽媽說:“是啊,就快一歲了。”
促銷員進一步深入活題,“那是不是現在隻是有時晚上和白天活動較多時用?”媽媽回答:“對啊,用得不多了。出門時用是做預防,不怕一萬,就怕萬一。”促銷員趕緊接道:“那就是迷你型的最好了,關鍵是不要讓寶寶覺得有負擔。”媽媽說:“是啊,就怕他覺得累贅。”
促銷員拿起一片她促銷的品牌尿布說:“您看這款新推出的,寶寶現在用正合適。”媽媽接過來看了看,說:“讓寶寶試試吧。”
在促銷員的逐步“誘導”下,媽媽一直說“是”,這拉近了兩人的關係,促銷員還得知了媽媽的想法,把尿布輕鬆地推銷了出去。看吧,運用慣性法則並不是很玄妙的事情。
聊什麼很重要
雙方見麵後,一般不會直奔主題,而是先進行一段閑談來緩和氣氛,使雙方增加了解。我們應該利用這段時間來實施慣性法則,為交流成功助力。那麼,我們應該聊什麼,怎麼聊呢?
首先,你們可以聊對方感興趣的話題,如果以前從未涉獵,要盡快使自己了解。
曾經拜訪過美國總統羅斯福的人,都感歎他學識淵博。無論你是牛仔、政治家,還是體育明星,他都能和你侃侃而談,而且話題絕對是你感興趣的。其實這是因為羅斯福在得知對方的特殊愛好後,都會先研讀這方麵的資料。
你說到了對方感興趣的話題後,接下來就主要以傾聽和表示同意為主了。對方說話的時候,你可以適當發表自己的觀點,但是都要是讓對方說“是”的觀點。同時,你還可以通過這樣的閑談了解對方,要知道一個人的愛好可以反映出很多問題。
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在和對方談正事之前,能夠奠定一個和諧的談話基礎。從聊對方感興趣的話題開始,再順利引入正題。有如此好的開始,你們的交流還會充滿坎坷嗎?
其次,你們的“熱身運動”也可以是一些不是太重要的問題。
在引出要談的主題之前,可以談一些無關緊要的話題。這些話題是雙方都認同的,可以是雙方已經談過的達成一致的意見,也可以是雙方要達到的共同目標。這樣可以使對方說“是”,創造和諧的開場氣氛。
再次,可以談你們上次談話的總結,這樣雖然感覺有些保守刻板,不過是一個屢試不爽的辦法。
如果之前達成了很多意見,可以逐條羅列出來,進行歸納總結。這樣做,會給大家一個積極的暗示:我們的相同點是很多的,我們的去異求同工作做得很好,接下來談的問題也會很容易達成一致。
有了這麼多的話題選擇,使用時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來區別對待。如果對方和我們才剛剛開始交流,之前並不認識,這時就要采取保守的方法,即談上次的總結,談雙方的客觀環境和共同點。如果雙方有些交流基礎了,就要談些對方感興趣的話題,不然會讓對方覺得你是個不懂變通的工作狂。
運用慣性法則,讓對方說“是”,是為了讓主題討論進行得順利。其實在進行主題討論過程中,也可以用到慣性法則。例如,要從易於解決的問題談起,而不是從極易引起爭端的問題開始;如果討論事物的兩個方麵,要從對方易於接受的那方麵談起;把說話的重點放在相似點上,而不是存在分歧的地方,等等。這些方法都可以幫助雙方盡快達成一致意見。
預先告知話題,掌控對方注意力
“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麵”讓聽者對即將出場的歌伎的表演充滿了興趣。聽者明白接下來聽到的不是普通的音樂,所以即便眼下有些許小阻礙,也難阻擋他們的興趣。在人際交談中,也有這樣的技巧,那就是預先告知話題。
抓住人最初的注意力
心理學家指出,人的注意力隻能持續集中25分鍾。如果超出了這個時間,那麼對方肯定會分散注意力。表麵上看,對方仍在聽你講述,其實已經開始東張西望了。那麼毋庸置疑,你的講述失敗了,你們的交流失敗了。
如何才能避免這種無果的溝通,讓對方集中注意力在自己的談話上呢?預先告知對方話題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看新聞節目的時候你會發現,在插播廣告之前,往往會預告下一節的相關內容。如果該內容正好是我們關心的,我們自然不會轉台。如果沒有這樣的預告,在看完這段新聞而出現廣告之後,我們就會覺得“已經夠了”,也許就會關掉電視或者轉台。這個下節預告其實就起到了“吊胃口”的作用,讓你對它棄之不舍,繼續看下去。
別出心裁告知對方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