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掌控主動權,就有了決定權(3 / 3)

委婉批評的日常應用

朋友之間相處,也難免有產生矛盾和衝突的時候,當你對朋友的某些做法或者是出言不遜不滿的時候,不妨也采取這種先說好聽話,再說難聽話的做法。這樣做既不容易得罪對方,影響你們之間的友誼,還會讓對方認識到自己的失誤。

其實這種方法也可以用在營銷技巧中,化妝品營銷人員就經常采用這種方法來推銷自己的產品。“小姐,您的皮膚保養得很好,看起來白裏透紅,但是您的皮膚有點幹燥,需要用些補水的化妝品。現在是冬天了,皮膚很容易缺水”,“您的發質真的很好,既沒有分叉,又沒有頭屑,還很飄逸。但是您的皮膚有點兒泛黃,如果使用一些美白產品,再配上您的秀發,那就更迷人了”,“您的嘴唇非常性感,但是眼睛不是很有神,如果打點睫毛膏的話,效果肯定不一樣,您不妨試一試”,“您的眼睛很大,睫毛也很長,但是可能是因為您最近工作比較勞累的原因,您的眼睛不是很有神,打點兒眼影的話,看起來會神采飛揚的”……

很多女士在聽到化妝品推銷人員說出這些話之後,不但感到心情舒暢,還會非常願意掏出自己的錢包。

在很多情況下,不妨先說好聽的話來讚美對方,然後再說難聽的話,這樣既不會讓對方麵子掛不住,導致氣氛很尷尬,還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控製對方的某些行動,他將對你唯命是從對他人高超的控製,就像墨汁,一兩滴就能將整瓶水染得一片墨黑。隻要你能控製對方某些方麵,甚至某一方麵,你就能逐漸並最終完全控製對方。黑暗組織就是這樣籠絡成員的,古代的造反起義者也是這樣籠絡民心的。

聰明的稅務稽查員

一家服裝小店生意紅火,越做越大,營業額也不斷攀升。可是當稅務人員要求老板補交營業稅時,老板不承認營業額已經增加了。

幾次之後,一位經驗豐富的稅務稽查員穿著便裝來到店裏和老板聊天。他在店裏轉了一圈後,拉住老板,笑著問:“有筆大生意你有興趣嗎?”

老板來了興致,“當然有!什麼款式,量有多少?”稽查員說:“就是上次那種裙子,200套。”

老板問價錢,稽查員說:“每套200元,要得多的話還可以往下降,不過我看你是吃不了。”

老板說:“笑話,我全要了!”

稽查員說:“不是我不提醒你,兩個月要回款的,你能銷出去嗎?”

老板笑著說:“兩個月,4萬塊,有什麼問題嗎?我哪個月不得一兩萬進賬?”稽查員掏出工作證,笑著說:“好,那你把稅款補齊了吧。”

這位稽查員就是抓住了老板的賺錢心理,把老板的實話一點點套了出來。

利用對方的某種心理,一點點地將對方引入你事先設定好的“圈套”中,這樣,對方就隻能束手就擒了。

控製對方行為的方法

你在和別人交流時總是受到對方的控製,或者是任其發展?要如何讓對方對自己“唯命是從”呢?有幾個方法可以借鑒。

第一,控製對方的眼部動作,吸引對方的注意力。

如何讓對方的眼睛隻關注你,把注意力全放在與你的談話上呢?我們可以借鑒一下推銷中的“誇張表現”的方法。也就是說,動作要稍微誇張一點。也許你會覺得非常不好意思,但是這樣做的效果卻是非常明顯的。

很多心理實驗都證明,人的注意力會被“活動的事物”吸引,這種現象從嬰兒身上就可以觀察到。有報告指出,在同時看到骨碌骨碌轉動的玩具和靜止的玩具時,嬰兒會長時間注視轉動的玩具。最近,這個發現在商業廣告中也得到了廣泛應用。比如某商場在門口設置了一個和真人一樣大小的玩具大猩猩,讓它給顧客蓋一個入場紀念的圖章。因為這個猩猩會活動,非常有趣,所以連大人都想讓它給自己蓋紀念章。

以高超的演講技藝聞名的美國前總統約翰·肯尼迪就善於在演講中成功地運用動作來吸引人們的目光。他能夠巧妙地運用手勢表達他想表達的事情,而且還會用左手扣擊右手的動作來表現他的氣勢。聽演講的人們總有這樣的感覺:自己的眼睛似乎不夠用了,因為他一直在吸引著你的注意。

要吸引對方的眼球和關注,方法很多,比如獨具特點的表達方式、別具一格的肢體語言或者特有的親和氣質。無論用什麼方式,目的就是讓對方對你“唯命是從”。

第二,增加和對方的互動。

溝通是互動的,不是一方的事,需要雙方共同參與。有說有聽,有傳遞有反饋,才有雙方意見的交流,隻有在互動中才能達成共識。如果我們控製了和對方互動時的話語權,那對方自然會“唯命是從”。怎樣才能控製雙方的互動呢?

互動的方式可以是有聲語言的互動,也可以是肢體語言的互動。比如說,一位老師和一個同學談心,談話要結束了,老師拍著學生的頭並語重心長地說:“孩子,要努力啊。”學生望著老師,點點頭,鞠個躬,轉身出去了。他們就是采用了肢體語言的交流,感覺真實而親切。當然,在社交場合,也可以采用點頭讚許鼓勵對方發言,對精彩的發言給予掌聲的鼓勵,以及和對方進行眼神交流,等等。

語言互動上,可以采用提問回答或者是評價對方話語等方式。讓對方說話,讓對方表態,這樣我們才能知道對方的想法,才能控製對方的行為。

第三,控製對方回答的範圍。

如何讓談話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呢?需要進行引誘性的提問和引導,用問題來設定“圈套”。當然,要注意不能讓對方意識到這個“圈套”的存在。我們應該把對方的回答控製在設定好的範圍之內。

我們不能預知對方的行動和話語,所以為了控製雙方的交流,讓對方對我們“唯命是從”,我們通常采用這種方法:根據對方的行為來控製對方接下來的一些行為。

出錯前先道歉,仍然不失主動地位

犯錯就要認錯,這是天經地義的事。那麼,是出錯前先道歉,還是出錯後再道歉呢?出錯前先道歉,是因為覺得會有錯的可能;而出錯後再道歉,是理所當然。很多時候,兩種行為最終產生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既然明知有錯的可能,為何不為自己減輕罪責、盡早彌補呢?

聰明的致歉者

李冰負責一家公司的產品推廣,他有多年的工作經驗,積累了很多的經驗和教訓。這一次,公司做的是保健品的推廣。目前市麵上的保健品品牌已經有很多,而且由於很多廠家生產的保健品質量不過關,導致很多消費者都已經不再信任此類商品,因此在推廣的時候,經常會遇到難題。

李冰認為要想讓客戶信任並購買公司新推出的保健品,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建立口碑,一傳十,十傳百,這樣才能擴大銷路。為此,他研究出了一個獨特的推廣辦法。領導看了他的策劃方案後非常滿意,但是李冰知道如果自己這個時候向領導保證肯定能成功,那麼如果失敗了,就肯定會影響自己在領導心中的形象,進而影響到自己以後的發展。

一番思量後,李冰對領導說:“雖然我們的準備工作做得很好,也設計出了一套獨特的營銷方案,但是畢竟現在市場不是很景氣,消費者對此類商品還有很多顧慮,所以我並不能保證這個推廣方案一定成功。如果失敗了,我會承擔所有責任。”

後來,在產品的推廣過程中,果然遇到了很多阻力,並且最終取得的效果也並不是很令人滿意,但是在同行中的銷量已經算是很不錯的了。領導並沒有因此而責難李冰,反而安慰他說:“李冰,我對你的策劃方案非常滿意,這種結果我們已經料到了,並不是你的過失,別太往心裏去。”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出錯前先道歉,既可以幫助你保存麵子,還能不失主動地位,這也是說話技巧中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

留“後路”的好辦法

在商務活動中,不管是新產品的宣傳,還是商品推銷,你都不能保證百分之百會成功。如果你向領導和同事斷言這次肯定能成功,你就要承擔更大的風險。因為如果失敗了,就會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你的名譽,還會在領導心裏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這對你都是極其不利的。

要想給自己留一條“後路”,一個很有效的辦法就是在出錯前先道歉。先告訴大家做這件事情是有風險的,你並不能保證肯定能成功,但是你會盡最大努力把風險降到最低。這樣的話,即使最後真的失敗了,大家也不會過於責難你,還有可能會安慰並鼓勵你,畢竟你已經預知了風險。

“這次的廣告設計,我和每個工作人員都付出了很多心血和努力。我並不能保證通過這則廣告一定會擴大產品的銷量,但我相信最起碼會讓公司更有知名度”,“這個計劃我也不能保證一定會成功,隻能說有70%的把握,畢竟會受到那麼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我不能保證一定能完成這個任務,畢竟時間有限,但是我還是會努力去完成”……即使你已經胸有成竹,也不要告訴對方你有十足的把握,不妨謙虛地說可能也就有80%的把握,這樣還能贏得對方的好感。

足球賽場上,兩方對決,既有攻,又有守,而我們所說的出錯前先道歉就是一種“守”,目的是給自己留餘地,也是給自己加一個保護層。充滿自信是一個非常難得的優點,但是在商業活動中,如果你過於自信,在做事的時候總是承諾一定會成功,那麼就很容易把自己逼入死胡同中。如果因為你把話說得太“絕”,而失去了領導的信任,那豈不是得不償失?

心理學家認為,不管是在朋友麵前,還是在領導和同事麵前,適時的謙虛會讓你給別人留下一個好印象。而這種謙虛也可以用在給自己設定一個“防線”上,也就是前麵所講到的出錯前先道歉。人人都希望能夠贏得別人的好感,很多時候,自信的人的確可以給別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但是如果你把話說得過於肯定,而結果是你失敗了,或者是沒有履行你的承諾和保證,那麼你的形象就會在別人心裏大打折扣,說不定還會影響你今後的發展。

即使你在某些事情上有十足的把握,也要適當“謙虛”一下,這是在保護你自己。如果最終你失敗了,但是畢竟你已經事先道了歉,這就已經把風險降到最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