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大荒北經(2)(1 / 3)

再看“東始之山,上多蒼玉。……泚水出焉,而東北流注於海,其中多美貝,多茈魚,其狀如鮒,一首而十身,其臭如蘪蕪,食之不”。(《東山經》)“譙明之山。譙水出焉,西流注於河。其中多何羅之魚,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癰。”茈魚、何羅魚看來是同一種魚.至今也不知道何羅魚是什麼樣的。我們隻好自己來分析。鮒魚又名鯽魚,在分類學上屬鯉科,鯉亞科,鯽屬。“一首而十身”,我們日常所知的,章魚有八隻足,烏賊有十隻足,八隻短足圍口而生,另有兩足特別長,主要用於捕捉食物,稱為捉足。烏賊體型與鯽魚相差不多,區別在於茈魚是十身,而烏賊是十足。現在我開始提問,請你描述一下烏賊.你說“一首十足”,那麼我問你烏賊沒有身子嗎?你可能會修正一下你的概念,改成“一首十身”。從這裏可以看出,作者對於身子和足的概念並不是太明確,他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所以造成了描述上的混淆。袁珂《山海經校注》“‘蘼蕪’郭璞注雲:香草。”“其臭如蘪蕪”是說茈魚的味道很好。烏賊的味道我們大家都知道。“其音如吠犬”這的確很難解釋,但是我們知道海洋生物大多是會發聲的。鯰魚發出“咚咚”聲像軍鼓,河豚魚、刺豚則發出“呼嚕”打鼾聲,蝦群發出連珠炮一般的海底噪聲,章魚也能發出尖叫聲。不管這種叫聲算不算“犬吠”,我們看到《山海經》的作者已經盡力去詳細地描述了,隻是由於詞彙的貧乏和概念的不明確,才造成了我們難以理解的局麵。

再看“青丘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北山經)“龍侯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決決之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河。其中多人魚,其狀如鱭魚,四足,其音如嬰兒,食之無癡疾”。袁珂《山海經校注》說“人魚即大鯢”。大鯢,別名娃娃魚,兩棲類,屬於隱鰓鯢科,學名為Andriasdavidianus。大鯢是現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種,體長一般為1.3米,個別可達1.8米,體重一般為20~30公斤。四足,尾圓形,尾上下有鰭狀物。叫聲如嬰兒,以水中的魚、蝦、蛙、蟹和陸地的鳥、鼠、蛇、昆蟲為食,喜穴居,肉味鮮美,視為珍品。大鯢與上麵所說的“人魚”是很相像的,體型和狐狸差不多,叫聲也像嬰兒,肉食性,吃人也不是怪事(大鯢性凶猛,小鯢則比較溫順,這是兩種類型,注意區分!)。但是“九條尾巴”卻讓我們無法繼續深入探討,因為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初民神化的,是不足信的。但是我們知道低等兩棲類動物再生能力都比較強,比如和大鯢同類的“蠑螈”,這種生物尾巴斷了大都是可以重新長出來的。那麼大鯢有這樣的再生能力嗎?當然,因為大鯢和蠑螈不但是同屬兩棲類,還同屬於有尾目,隻不過大鯢屬隱鰓鯢科,蠑螈屬於蠑螈科。看到這裏我們突然有一種感覺,這個“九”字並非指的是實數,而是指大鯢的尾巴生命力很頑強,斷了可以再生。你可能不相信,再看我們的俗語“貓有九條命”。貓真的有九條命嗎?當然沒有,隻是它的生命力太頑強,所以才被人形容為命很多即“九條命”。同樣的道理,大鯢的尾巴也隻有一條,隻不過斷了可以再生,初民就認為大鯢有很多條尾巴!所以用“九尾”來形容大鯢也就不足為怪了。(這種解釋科學根據不是很足夠,但是可以聊備一說。)

“基山,其陽多玉,其陰多怪木。有獸焉,其狀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獐,佩之不畏。有鳥焉,其狀如雞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食之無臥。”(《南山經》)這些看起來就比較奇怪了,頗有些三頭六臂的神話意味。但是仔細觀察一下我們的身邊,就會覺得這些再平常不過了。比如老虎和獅子雜交的後代獅虎獸,馬和驢雜交的後代騾子。比如說連體嬰兒,每個人都耳熟能詳,這裏就不囉嗦了。再比如,雙黃雞蛋孵出來的是什麼?當然是雙胞胎小雞,雖然連體的我沒見過,但是真實性幾乎不用懷疑。三腳雞、兩頭蛇之類新聞經常會有報道。還有很多我沒法親自證實的,雖然說假新聞很多,但是也不至於一個真的也沒有。下麵列舉幾個:

1.深圳市龍崗區南澳鎮發現了一隻長有四條腿、有兩個消化係統和排泄係統的鴿子。據南澳鎮水頭村養鴿場的飼養員說,這隻長有四條腿的小鴿子是雙黃蛋孵化出來的,多長出的兩條腿隻有正常腿的一半大小。這隻奇特的小鴿子除了長有四條腿外,還長有兩個消化係統和兩個排泄係統.所以特別能吃,一天吃的食物是正常小鴿子的二三倍。(廣州日報/記者李宜通訊員李東生、馬麗娜攝影報道)

2.汕頭澄海市蓮華鎮碧砂鄉發現一隻罕見的四腳雄鵝;汕頭中山公園動物園收養了一隻長著四隻腳、通體潔白的鴨子。(記者楊迎春通訊員林子海、林鵬、周英煒攝影報道2002/7/18)

3.匈牙利通訊社報道,匈牙利東部博爾紹德州博爾德瓦村的一隻母雞上周孵出12隻小雞,其中一隻竟長有四條腿。更令人稱奇的是,這隻小雞走路時四條腿都能發揮作用,而且跑起來也比其他夥伴要快。當地獸醫在看了這隻小雞後說,這雞來自一個雙黃蛋,其中一個蛋黃發育成了小雞,而另一個隻發育成了兩條腿,但少見的是這兩條腿也能活動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