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電視文藝節目的編排(2 / 3)

今天觀眾欣賞興趣周期之短,是一個難以捉摸的“謎”,幾乎使得電視文藝節目的製作與編排變得難以適應,這說明需將變異原則提到應有的高度。當然變異原則首先應運用到節目的生產製作上,它是發展屏幕藝術活力的基礎。反映在編排上的求異、求變,主要是在結構藝術和塑造整體屏幕形象上下工夫。一些地方台在節目源處於劣勢的條件下,能夠通過在節目組合、剪輯、編排上的出新贏得觀眾;而某些自恃節目源豐富的電視台,忽視在結構藝術上的變異,使得銀幕形象大為遜色。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相對的新異性(各種已熟知的刺激物的不尋常組合)能引起更多的注意力。常見欄目的畫麵或片頭,長期不更新,“經久耐用”得使人望而生厭。不能否認,屏幕整體形象有它相對的穩定性,但仍需穩中求變。比如,在欄目設置、時間結構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內容和畫麵必須多變;在節目主持人相對穩定的情況下,服飾應該多變;同樣是輕重節目的搭配組合,組合的程式應該多變,等等。

作曲家們終身在做十二個音的組合“遊戲”,他們居然能組合出無可窮盡的作品來。彙集到編者手中的文藝節目上千百個,自然也可以通過編者的“智慧的膠水”,製作出千姿百態的銀幕形象來。這隻能依靠編排人員創造性思維上的變異、求新。中國古代文論中所謂“若無新變,不能代雄”,也是這個道理。

(四)競爭原則

電視機的數量在我國正在迅速增加。屏幕藝術的競爭是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這裏既有節目生產的競爭,也有編排藝術的競爭。節目生產的優勢必然成為編排的堅強後盾;編排藝術的取勝,又可彌補節目生產的不足。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形成電視台的整體優勢。為了適應屏幕藝術的競爭,需要知己知彼,與各兄弟台形成一種錯位編排,同時注意發揚自身的優勢,播出獨家熱門節目,這樣既可以避免觀眾厭惡的搶先首播的“電視戰”,又可以保持整體審美效應。

(五)注重藝術個性的原則

越是處在多台競爭的環境下,越要注重藝術個性。大台有大台的優勢,小台有小台的特色。

“以我為主”反映在文藝播出上,就是追求藝術個性。中央電視台具有節目來源豐富、藝術和技術力量雄厚等多方麵的優勢,多數地方台是難以同它較量的。地方台堅持“以我為主”,就要在節目的選擇上突出地方特色,在編排上突出具有本台個性的屏幕形象。不怕標新立異,切忌步人後塵。隻有這樣,才能走出創新之路。

(六)參與原則

目前,受眾參與成了引人注目的社會活動。不僅新聞、專題節目有受眾參與,電視文藝也已成為受眾參與的重要園地。受眾參與不是“趕時髦”,而是人們對大眾傳播工具的社會功能有了新的理解以後自然產生的要求。因此,在文藝節目編排中要十分重視受眾參與的原則。

不少電視台設置的“觀眾點播”、“觀眾電視劇”,是觀眾直接參與編排的一種好形式。至於讓觀眾積極參加評選最佳演員、歌唱家或最佳歌曲和其他文藝節目的活動,以及參與評價某部電影、電視劇,都能激發人們的興趣和愛好。科學地穿插安排受眾直接或間接參與節目的生產和編排活動,既能豐富屏幕形象,又能使屏幕藝術與受眾息息相通。

三、電視文藝節目的宏觀編排

電視文藝節目的編排,是一種時間結構藝術,它的傳播又是一個開放係統,這個係統審美功能的表現過程,也就是它與環境間相互作用的過程。研究宏觀編排,不能不考慮節目係統、要素、環境之間的相關性。可以說,對一個時期或一個階段節目的輸入、輸出與環境三者關係的運籌,就是宏觀編排。

從時間跨度上講,一般以年度為計,即從年初研究題材規劃和引進、交流節目的安排時,就進入了年度宏觀編排的序列。這就要求掌管全盤工作的台領導和有關人員(主要是生產和編排人員)的共同參與,而且都要具有鮮明的宏觀意識。這種宏觀意識主要表現在:全麵把握文藝節目係統對各種環境因素的適應性,比如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的要求,提供物質、信息的可能條件,兄弟台的競爭,觀眾的審美需求等。從編排藝術上講,則應著力探索兩個方麵的規律。

(一)把握節目輸入與輸出的總體平衡

一個電視台的節目彙總編排可以說是節目係統的處理中樞。節目的生產、引進(包括從國內外引進)均屬輸入係列,播出乃輸出係列。節目編排自然受節目生產的製約。從宏觀上規劃節目製作的時候,要注重節目內容的豐富性,藝術形式和藝術風格的多樣性以及欄目設置的合理性。這樣才能滿足多層次觀眾的審美要求。

在當前各電視台的節目製作能力普遍有限的情況下,發展橫向聯合,進行全國性的節目交流協作,是豐富各台節目資源的重要途徑。同時還要堅持對外開放,購買一些外國優秀的影視作品,以補充節目來源,確保輸入和輸出的穩定性。這種總體平衡應該包括數量穩定和質量穩定兩個方麵。近年來各台的節目生產與編排呈現一種脫節的現象,即從頭一年的國慶前後到次年春節前後,是電視節目生產的高峰期;從三月到七、八月,生產節目少,電視劇和大型文藝節目更少,編排出現“青黃不接”。宏觀編排上失去了總體平衡,必然給微觀編排帶來很大被動。這需要從節目生產和節目引進的宏觀規劃上做適當調整,力求使節目的輸入與輸出達到持久平衡,以保證編排工作“淡季不淡”。

(二)預測大眾的審美意象與選擇

各電視台都比較注重對每年一些重大節日和重大活動的節目組織和編排,這是必要的。但普遍忽視按照藝術生產的特點和觀眾的審美規律來駕馭節目的生產與編排。比如,如何把握同期大眾文化熱點,一段時期內安排一定數量的文化消費型作品,以適應和滿足大眾文化消費的需要,就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