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供共識:“文化武器”
泰勒從人類生活的內容與內涵角度出發,認為“從最為廣泛的民族誌的意義上看,文化或文明是一個綜合性體係。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學到的其他能力和習慣。在依據普遍原理探索人類在各種社會中存在的條件時,它是探索人的思維和行為法則最為適宜的主題”。美國文化學者懷特從係統構成角度對“文化”進行的界定則更能看出電視傳播與文化傳播的關係。懷特認為,文化是由技術體係、社會體係、觀念體係三部分(係統)組成。其中技術體係決定社會體係,藝術、哲學等觀念體係則以社會體係為媒介,同樣為技術體係所決定。懷特對“文化”的解釋表明了他對“技術體係”決定作用的重視。他認為文化進化的程度,與人類獲取生存與發展所需要的能源技術水平(程度)密切相關。技術體係的發達與豐富,決定了文化整體的發達與豐富。電視文藝傳播與傳統的文化傳播相比,具有高度的兼容性、綜合性、即時性、普及性,這些特性使得電視文藝傳播具有高度的社會化特點,社會教育功能的發揮程度也就更顯突出。
在對“培養分析”的總結中,柏格納提到,大眾傳播不僅是現代社會的“故事講解員”,而且是緩和社會各異質部分的矛盾與衝突的“熔爐”,在這個意義上,它還是維護現存製度的“文化武器”。不同於西方國家的電視文藝媒介狀況,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決定了我國電視文藝傳播必將是以展示美、表現社會主義風尚、傳承文化的藝術為內容,讓人民群眾在怡情的同時獲得審美體驗,感受中華民族的曆史文化,用高雅的標準來指導人們日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人們接受電視文藝的傳播過程是一次藝術的欣賞過程。藝術欣賞是一種審美再創造的活動,是一種對作者審美體驗物化的形態,文藝美學原理將這一過程稱為“對藝術作品進行二度體驗的過程”2。受眾觀看電視文藝節目的過程就是一種審美再創造的活動,在此過程中,觀眾全部心理因素整體投入從而達到情與理的統一,與作品的創作者產生共鳴和怡情享受。一台好的文藝節目成功地完成一次傳播活動,對受眾來說是一次心靈的升華。電視文藝節目多以經典的藝術,如音樂、舞蹈、美術等為表現內容,源於人們的日常生活又高於日常生活,“它以刻畫、塑造人的情感、人的心靈、人的理想為其本質屬性,而這種藝術世界中展示的人人事事、是是非非、喜怒哀樂、生死離別,實際上是對人類社會、人類本身所存在的善、惡、美、醜的情感與人性的表現和評判哪種行為是正當的,哪些情感是美好的,什麼樣的心靈是高尚的,什麼樣的人生是美麗的等等,都在藝術世界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2。正如“培養理論”所說,現代大眾傳播取代了傳統社會教育和宗教所承擔的提供社會“共識”的重要任務,通過象征性事物的選擇、加工、記錄和傳達活動,向人們提供關於外部世界及其變化的信息,以作為社會成員認識、判斷和行動的基礎。教育和宗教的傳播是在有限的規模和範圍內進行的,而大眾傳播則把同一內容的信息傳達到社會的任何階層和任何角落。大眾傳播在形成現代社會的“共識”方麵,已遠遠超越了傳統社會中的教育和宗教的作用。
在我國社會主義製度下,電視文藝傳播發揮寓教於樂的優勢,對人們的倫理道德取向產生某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熏陶,從而成為培育人的基本人生信念和倫理道德觀念的重要途徑。電視文藝傳播雖然不直接傳授某種知識或技能,但成功的電視文藝傳播在完善人的倫理道德、培養人的美好感情、健全人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方麵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可或缺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