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文藝的傳播是藝術的傳播、美的傳播,它必然會對人們的現實生活追求、對人們的倫理道德取向產生某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熏陶,從而成為培育人的基本人生信念和倫理道德觀念的重要途徑。“廣播電視文藝雖然不能直接傳授某種知識或技能,但成功的、優秀的廣播電視節目在完善人的倫理道德修養、培養人的美好情感、健全人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上卻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按照李普曼的觀點,在大眾傳播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人們的行為與三種意義上的“現實”發生著密切的聯係:一是實際存在的客觀現實;二是傳播媒介有選擇的、提示的象征性現實(即擬態環境);三是人們在自己頭腦中描繪的“關於外部世界的圖像”,即主觀現實。在傳統社會裏,主觀現實是對客觀現實較為直接的反映,而在媒介社會裏,人們對客觀現實的認識很大程度上需要經過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現實的中介”。在前麵“電視文藝傳播與環境認知的部分”提到了電視文藝傳播有提示受眾對美的重視作用,其中所指的對美的重視隻是一種感性的認知,並未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階段。那麼,電視文藝傳播對人們理性的現實觀究竟有什麼樣的影響呢?以美國學者G.格伯納為代表的“培養理論”研究為此揭開了謎底。
一、“培養理論”概述
20世紀60年代後期,針對美國社會日益嚴重的暴力和犯罪問題,美國政府專門成立了“暴力起因與防範委員會”,資助格伯納主持“培養分析”的研究。“培養分析”也稱為“教化分析”
、“涵化分析”,即“培養理論”。
“培養分析”最初的著眼點有兩個:一是分析電視畫麵上的凶殺和暴力內容與社會犯罪之間的關係;二是考察這些內容對人們認識社會現實的影響。通過調查研究,格伯納領導的調查小組發現:電視暴力內容除了對青少年犯罪具有誘發效果外,和整體上的社會犯罪並不存在必然的聯係。但是,他們通過研究得出一個重要結論:電視節目中充斥的暴力內容增大了人們對現實社會環境危險程度(遭遇犯罪和暴力傾害的概率)的判斷,而且,電視媒介接觸量越大的人,這種社會不安全感越強。這個結論是對現實中的暴力犯罪狀況、電視節目中的暴力內容以及人們對自身所處社會環境的危險程度的主觀判斷進行比較研究的結果。
由此,格伯納等人得出結論:現代社會中大眾傳媒提示的象征性現實對人們認識和理解現實世界產生著巨大的影響。大眾傳媒的某些傾向性,使人們頭腦中所描繪的主觀現實與實際存在的客觀現實之間出現很大的偏離,而且這種影響是長期的、潛移默化“培養”出來的,它在不知不覺中製約著人們的現實觀。“培養分析”以一定的社會觀和傳播觀為出發點,其基本觀點是:社會要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存在下去,就需要社會成員對該社會有一種“共識”,也就是對客觀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會的各種事物、各個部分及其相互關係要有大體一致或接近的認識。隻有在這個基礎上,人們的認識、判斷和行為才會有共同的基準,社會生活才能實現協調。
“培養分析”一方麵肯定“共識”是社會作為一個統一整體存在的前提,強調大眾傳播在形成“共識”過程中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麵又指出大眾傳媒所提供的象征性現實與客觀現實之間的距離,以及傳媒的一些傾向(如暴力內容,對社會弱者的描述等)所帶來的社會後果。“培養分析”的重要目的是揭示大眾傳播為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和意識形態服務的本領,其觀點包含著對資本主義大眾傳播現狀的鮮明的批判態度和改革誌向,因此也被稱為“美國土生土長的批判學派”。
二、電視文藝傳播的潛移默化
青少年是電視文藝傳播的主要受眾群。世界上最有影響的衛星電視音樂台美國MTV全球音樂台的近2億觀眾中,大多數是18~24歲的年輕人,男女各半。美國傳播學家帕特·奧芬特海德說,這家24小時播放搖滾樂的音樂電視網“不僅是推銷錄像帶,而且是在推行生活方式”。美國反電視暴力聯盟(NCTV)主席托馬斯·拉德科克說:“我們對MTV的最大不滿,不僅是他們的暴力和性墮落鏡頭多於其他頻道,而且在於它的節目把所有內容混在一起,使觀眾無法挑選一個合適的時段,收看沒有墮落題材的節目。”MTV音樂台對青少年的影響受到社會的指責,正是因為電視文藝作為傳播媒介,對受眾特別是青少年觀眾具有強大的、潛移默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