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傳播與輿論的關係是政治學、社會學和傳播學研究的一個曆史悠久的課題,電視文藝傳播與輿論的關係研究自然承襲這一課題的研究成果。傳統的政治學、社會學和傳播學認為,輿論是一種“社會合意”,它的產生是一個“問題出現→社會討論→合意達成”的理性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傳播媒介或作為“載體”或作為“喉舌”或作為“公眾的精神紐帶”發揮著合理的作用。由於傳統的政治學和輿論學主要從政治民主的角度考慮問題,這裏作為“民意”的輿論自然具有高度的正當性和合理性。
從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由於社會生活的複雜多樣,輿論的作用並不隻限於狹義的政治領域。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輿論是一種社會控製的機製。1974年,德國女社會學家伊麗莎白·諾埃勒諾依曼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論,她認為當把輿論視為社會控製機製的時候,人們便不能再談“民主”或“權力”之類的問題,而隻能把它作為一種對個人和群體具有強大約束力的“力量”來探討它的形成過程、社會作用和客觀規律。“沉默的螺旋”理論從這個角度研究了輿論與大眾傳播的關係。電視文藝傳播同樣以公眾為傳播對象,它在傳播過程中又會與“社會合意”達成怎樣的矛盾統一呢?
一、“沉默的螺旋”理論概要
“沉默的螺旋”概念最早由諾依曼於1974年發表在《傳播學刊》上的一篇論文中提出,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輿論我們的社會皮膚》一書,對這個理論進行了全麵的概括。
諾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論最早發現於1965年聯邦德國的議會選舉。在這一年聯邦德國進行議會選舉,主要競選對手,一方是社會民主黨,另一方是基民盟和基社盟的聯合陣線。在整個競選過程中,雙方支持率一直處於不相上下的膠著狀態,但是在最後投票之際卻發生了選民的“雪崩現象”後者以壓倒優勢戰勝了前者。諾依曼為了找出發生這個現象的原因,對選舉期間追蹤調查的全部數據重新進行了分析。諾伊曼發現,盡管雙方的支持率一直未變,但對獲勝者的“估計”卻發生了明顯的傾斜,即認為基督教兩黨陣線將會獲勝的人不斷增多,到投票前日變成了壓倒多數。諾依曼認為,正是對這種“周圍意見環境的認知”所帶來的壓力,導致許多人最終改變了投票對象。此後,諾依曼又對“意見氣候”和“多數意見”對個人的壓力進行了多次實證研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她的“沉默的螺旋”假說。
概括起來,“沉默的螺旋”假說由三個命題構成:第一,個人意見的表明是一個社會心理過程;第二,意見的表明和“沉默”的擴散是一個螺旋式的社會傳播過程;第三,大眾傳播通過營造“意見環境”來影響和製約輿論。盡管在理論和實證上“沉默的螺旋”假說都存在不足,備受爭議,但是在用於大眾傳媒的研究方麵卻有著積極的意義:第一,它把對輿論形成過程的考察從現象論的描述引向了社會心理分析的領域,強調社會心理機製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第二,它強調大眾傳播對輿論的強大影響,並指出這種影響來自於大眾傳播營造“意見環境”的巨大能力。利用“沉默的螺旋”理論來探討電視文藝傳播效果,可以從傳播和被傳播兩方麵考察傳播效果的發生和變化。
二、電視文藝傳播與社會心理及輿論的關係
“沉默的螺旋”理論考察的是大眾傳播與社會輿論的關係,這個理論在兩個方麵有著自己的特點:一是它的輿論觀,二是它的效果觀。“沉默的螺旋”的兩個方麵在矛盾的統一中互相促進。
(一)“輿論”的寫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