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電視文藝傳播:社會心理及輿論(2 / 3)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電視文藝節目往往與當下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息息相關,比較典型的如國慶周年慶祝晚會、“迎奧運”晚會、抗擊“非典”表彰晚會、抗洪救災表彰晚會、“3·15”晚會等各種主題性的晚會;一些綜藝娛樂節目所邀請的嘉賓多是備受大家關注的當紅明星;娛樂資訊節目更是每天圍繞著萬眾矚目的演藝圈挖掘台前幕後的新聞……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原因很簡單,節目製作者追求的是更廣泛的受眾群體,更高的收視率。為什麼與熱點和明星相關的文藝節目會有更高的收視率呢?因為熱點問題和當紅的明星都是社會輿論的焦點。

輿論通常被稱為“公眾意見”或“公共意見”。它是一個極為複雜的概念,在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理解。第一種是政治哲學的觀點,即把輿論看作是“公意”,是“共同體”的最高意誌,是民主政治的基礎。這種觀點尤以盧梭為代表。第二種是社會學的“有機體”概念,即認為輿論不是個人意見的簡單集合,而是社會互動的有機整體。庫利關於輿論“不是100個人分別製造的100隻船,而是100個人合作製造的1隻大船”的觀點是其代表。第三種是行為科學的觀點,它或多或少把輿論看作是個人意見的簡單相加,其中的多數意見便被看作是“輿論”,這種觀點較多地體現在現代輿論調查或民意測驗之中。第四種是社會心理學的觀點,這種觀點把輿論看作是社會控製的機製,認為輿論未必是事實上的“多數”意見,但至少是表麵上的和人們感覺中的“多數”或“優勢”意見,它通過人們的從眾心理來製約個人的行為,因而起到社會控製作用。

諾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論正是持後一種觀點。在“沉默的螺旋”理論中,輿論與其說是“公共意見”或“公眾意見”,倒不如說是“公開的意見”。換句話說,諾依曼認為,隻有那些“被認為是多數人共有的、能夠在公開場合公開表明”的意見才能成為輿論。演藝經紀公司“造星”的過程常常依據的是這一原理:一個藝人在剛剛出道還不為人知的時候,通過經紀公司的安排也會得到很高的出鏡率。從觀眾的角度說,此時這位藝人還遠不是大家關注和談論的焦點,但是通過一定時間的露麵,觀眾熟悉了他(她)的麵孔,藝人可能上升為明星,成為輿論的焦點。這是明星“炒作”最淺顯的道理。電視文藝的傳播借助現代高科技的手段將炒作的力量放到最大,影響力分布到最廣。諾依曼理性地解釋了這種強製力,她認為一種意見一旦具備了“公開的意見”的性質就會產生一種強製力公開與之唱反調就會陷於孤立狀態,就有遭受社會製裁的危險。為了免於這種製裁,人們隻有在公開的言行中避免與其發生衝突。這便是“沉默的螺旋”所強調的社會控製功能。

然而,在電視文藝傳播中,公眾意見不僅對受眾產生影響,也影響節目的製作者。觀眾收看電視文藝節目的主要目的是獲得精神愉悅、審美享受。如果節目反映的並非觀眾的心聲,觀眾從節目中並不能獲得審美愉悅,則觀眾可能會放棄對傳播內容的接受,對傳播者來說便是收視率的下降,這次傳播活動注定失敗。如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從1983年開辦以來,一直是廣大觀眾津津樂道的“年夜飯”、“文化大餐”,但是近年來,由於晚會沒有根據觀眾的審美娛樂需要及時調整創新,收視率出現了下降趨勢,在連年爭議中甚至有人提出取消春節聯歡晚會的意見。麵對壓力和挑戰,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節目組通過進行“觀眾對演員陣容的期待”調查,推出了全新的晚會方案,使2005年春節聯歡晚會又重新獲得了觀眾的廣泛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