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節製約電視文藝傳播效果的因素(3 / 3)

(三)立體性

視聽語言是一個聲畫係統,更是一種非線性思維下的產物。視聽語言聲畫的交融可以創造出想象的空間。從單純的畫麵審美和聲音審美上升為一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思維境界,電視文藝受眾才能在此過程中使精神得以放鬆,達到生理和心理的愉悅,這正是電視文藝傳播擁有廣泛受眾群的重要原因。

(四)技術性

技術的飛躍為電視文藝視聽語言的發展帶來無限的可能。電視文藝視聽語言原生態的聲畫經過特技效果的製作,能夠呈現出另一番天地。燈光、舞美、人物造型等,有了技術的發展才使得傳統的文藝形式變得五光十色,也正是因為技術的發展,電視文藝傳播的手段變得大大豐富了。

從審美的角度看,電視文藝的視聽語言應該將意境與氛圍的營造作為美學追求,以表現藝術美為重點,達到時空結合,虛實相生,以至藝術抽象和藝術真實的統一。

電視文藝的視聽語言是一個複雜的課題。形式的改變對內容的表達有著深刻的影響,尤其在電視文藝傳播過程中,隻有將所傳播的內容與運用的手段完美結合,才能夠達到較好的效果。

三、電視文藝傳播對象因素

由於傳播效果的形成是一個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過程,不僅傳播主體、內容和技巧會對效果產生影響,傳播對象自身的屬性也起著同樣重要的製約作用。從前麵大量的實證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即便是同一個傳播者,運用同一種方法傳達同一內容信息,在不同的對象那裏引起的反應也是不同的。前文中也提到了“知溝”的存在造成受眾階層的出現,個人的因素與傳播效果的發生實際上是一個相互作用的循環過程。

電視文藝傳播對象的屬性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麵:1.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等人口統計學上的屬性;2.人際傳播網絡;3.群體歸屬關係和群體規範;4.人格、性格特點;5.個人過去的經驗和經曆等。

所有這些屬性都作為人們接觸特定媒介或信息之際的“既有傾向”或背景,規定著他們對媒介或信息的興趣、感情、態度和看法,同時對傳播效果產生重要的影響。

從美學的角度上看,藝術接受的效果將受到能動性、個體特征性和體驗性特征的影響:

(一)能動性

在審美欣賞中,主體的能動性和個體的差異性存在已經被多方麵認證。在電視文藝傳播中,受眾接受傳播的過程不僅是對審美客體直觀掌握的審美體驗過程,也是對審美對象進行再創造的過程。它要求接受者充分調動主體能動性,激活自己的想象力、直觀能力、體驗能力和感悟力,通過對作品符號的解碼、闡釋,不但要把創造主體所創造的藝術形象中包含的豐富內容複現出來,加以充分的理解、體驗,而且還要滲入自己的人格、氣質、生命意識,重新創造出各具特色的藝術境界,達到審美與愉悅的統一。正如維戈茨基在他的《藝術心理學》一書中所說的:“但是真誠的體驗作者的情感、分析作品的結構是不夠的,還必須創造性地克服自己的情感,使它得到淨化。隻有這樣,藝術的作用才能充分顯示出來。”

(二)個體特征性

從本質上說,電視文藝傳播的過程對於受眾而言,就像藝術欣賞活動一樣,是審美主體以自己的生理感官去看、去聽、去接觸、去體味,因而,個體性特征表明,欣賞者作為主體對審美對象一種全麵的精神把握和特殊占有,主體的各種特殊心理活動,獨特的心理感受、情感意誌、想象理解,都將在客體身上留下鮮明的個性印跡。

(三)體驗性特征

審美體驗中蘊含著完全不同於科學認識的一種深層情感,它在欣賞活動中表現為每一個審美主體都以自身特殊的情緒和情感模式介入審美過程。當達到體驗的深層結構時,審美主體往往呈現情往似贈、興來如答、物我兩忘、情感興奮的狀況。

正是由於上述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電視文藝傳播更應該加深對電視文藝受眾群的了解與研究,根據不同的人群做有針對性的節目;在了解傳播對象和傳播效果的基礎上,要用寬容的心態對待電視文藝作品。不能為了迎合一部分人的口味追求而放棄高品位的藝術性與審美追求。正如“培養理論”所述,電視文藝的觀眾以青少年人居多,這一特殊屬性決定了其受眾是需要培養的一個群體。

電視文藝傳播效果的形成是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在電視文藝傳播過程中,在認識到它強大的社會效果的同時,更應該規避它的製約因素,趨利避害,這樣對實踐無疑有著建設性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