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1)

本書從2003年立項至今,曆時七年。作為項目負責人和本書主編,個中經曆,不必言說,但對項目參與者和關心這本書的人,心中充滿愧疚。

本書是中國傳媒大學“211工程”資助項目“廣播電視藝術學學科體係研究”的子項目。在領導安排下,項目申請之初,我這個從事電影教學研究的老師得以進入這個項目組,並承擔子項目“電視文藝傳播研究”。廣播電視藝術學、傳播學這兩門學問對我來說,都是比較陌生的。好在這兩門學問是傳媒大學的強項,不乏資料典籍。從事課題研究的過程,也是我學習的過程。

我組建了一個年輕的研究團隊。他們基本上在傳媒大學接受了四年的本科教育和三年的研究生教育,對電視文藝領域非常熟悉,同時他們思想活躍,易於接受新鮮事物。我們在一起討論研究框架,並根據每個人的特長分別撰寫自己感興趣的章節。書稿出來後經我閱讀,提出修改意見,他們再進行修改。這樣反複幾次,對我和我研究團隊的成員,都是一次很重要的學習經曆。

我一直認為,社會科學的研究,一定要建立在實證的基礎上。因此,2004年夏天,我們利用學生暑假回鄉探親的機會,在全國部分省市展開電視文藝節目收視問卷調查,目的是想了解觀眾對電視文藝的認知程度,從而論證電視文藝的傳播效果。這次問卷調查基本上是成功的,調查數據論證了我們對現狀的一些直觀判斷。不過,由於我們缺乏經驗,問卷設計過於複雜,並且還設計了相當多的主觀題,造成統計上的困難,最後不得已將主觀題全部舍棄。另一方麵,由於本書出版的延誤,電視文藝的節目形態近幾年也在不斷地發生變革,調查中涉及的一些欄目可能已經不複存在。考慮到作為一個階段性的研究成果,作為資料為後繼的研究者提供參考,本書還是予以收錄。

本書的撰稿分工如下:

前言:蒲劍

第一章:郤程

第二章:徐穎茜

第三章:郤程、潘敏、徐穎茜、劉晶

第四章:李俐

第五章:潘敏

調查報告:王燕秋

其中,潘敏為我做了大量的協調工作。

書稿最後經我逐字審閱、校對、修改、補充成形。

調查問卷由楊守睿、房息羽兩名統計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完成數據錄入、統計。我的研究生趙夢然、張興健幫助我整理統一數據表格。

中國傳媒大學2003級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導演專業的本科生,許行明老師的部分研究生也參加了問卷調查工作。

在此,我向參加課題組的所有成員、老師、學生表達誠摯的謝意!

我還要感謝課題負責人、廣播電視藝術學叢書總主編張鳳鑄老師以及主編助理張文娟老師,是他們不斷的鞭策、鼓勵,使我有勇氣完成這一課題。

本書對所引用的材料觀點已盡力注明出處。但由於傳播學、廣播電視藝術學都已是相對成熟的學科,而我本人才疏學淺,難免掛一漏萬,可能存在因疏忽未注明出處的文字。在此,我代表課題組向原作者致歉。如有侵權嫌疑,請直接與我聯係。

聯係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定福莊東街1號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

郵政編碼:100024

蒲劍

2010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