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九年二月十七日夜,我軍從廣西和雲南邊境主動出擊,發起對越南的自衛反擊作戰。東西兩大集群九個軍二十二萬大軍在同一時間萬炮齊發,中華民族隱忍了兩年多的怒火在瞬間爆發出來。
集群、軍、師、團屬炮兵和一線炮兵暢快地進行著合奏。火箭彈帶著明亮的尾噴火舌,榴彈拉出暗紅的拋物線彈道、加農炮彈低伸平直地飛行帶出厲嘯,齊齊砸在敵軍陣地上,爆綻出藍色和黃色的光芒,將夜色渲染成泛著黃光的暗紅色,滾雷一般巨響連續不斷,宣告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捍衛主權,打破蘇聯的戰略合圍和抵製越南地區霸權主義行徑的決心。
西線,敵老街市側後的大山群中,一支部隊正在黑暗中艱難挺進著。在北邊的隆隆炮聲和不斷閃爍的火光中,這支大約一百五十人的部隊無心觀賞,也因為正麵作戰的發起而更加小心地向越軍縱深滲透。
他們,遲到了。
尖刀連連長陳剛手中的地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法國殖民當局繪製的十萬分之一地圖。作為軍用地圖,這個比例尺的地圖實在勉強得很。一厘米代表著十公裏,一條等高線代表五十米,尖刀連卻隻能依靠這樣粗糙的地圖和兩個向導,迂回穿行在大山群中,找到老街-土封公路47K處的763高地。
地圖上短短的一條直線,標示出的距離是十多公裏,可是尖刀連在山脈綿亙的亞熱帶叢林中已經走了整整二十四小時,依然沒有看到地圖標示出的公路。曾經參加過援越抗美的向導是高炮部隊的偵察兵,在黑夜的群山中,他也無法確定部隊的準確位置,也無法說清當前部隊何時能到達763高地。
擅長迂回穿插、割裂圍殲的我軍,正是要用尖刀連堵住敵軍後逃的通路,在邊境地區上演一出漂亮的殲滅戰,為後期深入敵境作戰創造最有利的條件。
因此,北邊傳來的隆隆炮聲成為最現實、最急迫的催促!
連長陳剛是個粗眉大眼的山東漢子,此時他就著蒙了紅布的手電,看了看手中慪氣的地圖,又跟指導員嚴崇德小聲商量了幾句後,下達了命令。
“就地休息,尖刀班前出偵察、核對地形,盡快確定我們和763的位置。”
命令,很快就傳達到尖刀班三排九班。命令,已經超越了常規。按說在夜間的敵軍腹地行軍,前方尖兵與連主力的距離不應該超過300米,在地形複雜的地區,這個距離還應該縮短到200米左右。可目前九班已經前出了300米,按照這個命令,他們還要拉開與主力之間的距離。
命令,就是命令!加強了一個機炮排的尖刀連上下都知道:“我們遲到了!”一切能夠挽回時間的方法都值得嚐試,當然也包括“尖刀班繼續前出”的法子。
負責尖刀班的是副連長王安國,他手下有一個標準步兵班十個人。班長馬國慶、副班長鄭尚武、機槍手梁忠和副射手李強、40火箭筒正副射手李靖安和石華、兩個56衝鋒槍手、兩個56半自動步槍手。一挺輕機槍、一具火箭筒、四支衝鋒槍、五支半自動步槍、一支手槍,加上配發的長柄手榴彈,這些就是尖刀班的全部武備。這些裝備以及彈藥和一些必須品,讓戰士們的人均負載達到三十二公斤之多。
“鄭尚武帶一組前出正麵高地,火力組跟進掩護。”
連長的命令被副連長具體化了,他指著當麵的一個山頭,向副班長鄭尚武下達新命令。他清楚這個副班長,論軍事技術和膽大心細,鄭尚武排全連第一肯定當之無愧!
鄭尚武應了聲,轉頭看看北邊閃動著的夜幕,帶著兩名戰士迅速整理了一下裝備,一前二後互相掩護著向山頭摸去。在敵情不明的這個夜晚,每個山頭都要經過一番搜索,控製住要點後,才能讓連隊主力通行。對一支迂回部隊來說,絕對不能遭遇敵軍的突然襲擊甚至是合圍。
黑暗的山體湮沒了三個人的身影,帶著其他人拖後50多米跟隨的副連長王安國,隻能去看山脊線上的透空區(夜間地形地物與夜空之間呈現剪影的地方)。當那裏有動靜時,他才能下達進一步的命令。
鄭尚武和兩名戰士接近了山脊線,他打出“等待”的手勢,看兩名戰士迅速在各自位置上做出警戒射擊的姿勢,就采用持槍匍匐的姿勢小心前進。山脊線等於透空區,透空區等於黑夜中敵我雙方重點警戒觀察的地方!目前,鄭尚武必須通過透空區,而敵人是否存在?在哪個方位?是否注視著這段山脊線作出射擊準備?這些危機,隻能通過嫻熟而緩慢的匍匐前進動作來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