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贈送聯合國辦公場地(3 / 3)

小洛克菲勒的意誌比較弱,但艾比卻意誌堅定,正是通過艾比,小洛克菲勒才變得堅強,因此,艾比是小洛克菲勒的精神支柱。能夠做小洛克菲勒的精神支柱,對洛克菲勒家族當然是幸事,小洛克菲勒在事業與人生的最關鍵時刻,真正的精神依托,除了母親就是妻子。不過,因為小洛克菲勒的過分倚重艾比,使得艾比分身乏術,至少在丈夫與兒子的時間分配上,她無法做到平衡。小洛克菲勒的幾個兒子,尤其是後麵幾個兒子,因為父親占有母親的時間過多,對父親有一種厭惡感,因為他們在成長中,得到母親關心、關懷的時間太少了。

艾比1948年病逝,缺少精神依托的小洛克菲勒沒有像堅強的父親那樣一個人生活,而是很快再娶了妻子。長期不滿的兒子們雖然理解父親的孤獨,但父親這麼快就再娶,多少還是令兒子們有點不悅。此外,隨著兒子們年齡的增長,開始向父親奪權。因為母親不在人世,奪權顯得有些不近人情。很顯然,艾比在丈夫與兒子們間的地位是無人能夠替代的。

當然,盡管小洛克菲勒在艾比去世後很快再娶,但他對艾比的真情是不容置疑的。艾比去世前,小洛克菲勒在整理家族資料時,對他與艾比的書信曾進行過激烈的思想鬥爭。與洛克菲勒一樣,小洛克菲勒保持了與愛妻的所有書信。經過多次權衡,小洛克菲勒最終銷毀了他與愛妻部分信件。在那些信中,夫妻二人的語言過於直截了當,既有肉麻露骨的情話,也有對一些人事的直言不諱的交流,顯然,如果讓這些流傳出去,是有害無利的。

豪門叛逆伊迪絲

洛克菲勒共有四個女兒,其中二女兒出生不久死了,實際上是三個女兒。三個女兒中,以長女貝西學曆最高(念過大學),但去世最早(1866—1906,40歲);以三女兒艾爾塔最為隨和,壽命最長(1871—1962,91歲);以四女兒伊迪絲最為叛逆,性格也最為多樣。

與姐姐、弟弟不同,伊迪絲算個是異類,接人待物方式都比較異類。成年後,她曾經在一次擁抱中,因為用力過大將姐姐的一根肋骨弄折了。

伊迪絲1872年出生,1895年嫁給哈羅德·麥考密克。小洛克菲勒與哈羅德是大學同學,二人關係不錯,在往來無意中成了姐姐的媒人。

哈羅德可是名門之後,他的祖父,就是國際收割機公司的創始人賽勒斯·麥考密克。因為使農民從手工收割作物中解放出來,老麥考密克被認為是美國19世紀的傳奇企業家之一,洛克菲勒對他敬佩有加。因此,伊迪絲與哈羅德的婚姻,促成了美國兩大工業集團的合並。洛克菲勒購買了國際收割機公司價值約3 000萬美元的股份,伊迪絲也自然成為芝加哥最富有的女士之一,被稱為“芝加哥第一夫人”。

在公眾場合,伊迪絲儼然是一位高貴典雅的貴夫人。不過,與姐姐貝西一樣,伊迪絲在精神方麵也出現了問題。私下,她時常將自己想象成古代圖坦國王新娘的轉世化身。時間長了,伊迪絲與哈羅德關係出現問題。精神方麵的問題以及由此導致的一串選擇,使伊迪絲成了叛逆的女兒、不稱職的妻子、不合格的母親。

與父母不同,伊迪絲從未對4個孩子流露出親切與關愛。她的孩子們必須同她的私人秘書預約後才能見她。當一位雇員打斷正在舉行的豪華晚餐聚會,向她急告3歲的兒子約翰死於猩紅熱的消息時,她也隻是無動於衷地點點頭,繼續與客人們共進晚餐。

1906年,伊迪絲前往瑞士,去考察一種榮格的心理分析和精神治療法。時間久了,夫妻二人相互在感情上出現問題,伊迪絲與人私通,哈羅德也與多名女子發生婚外情。

15年後,伊迪絲才從瑞士返回芝加哥。回家後,她發覺與孩子們的關係明顯疏遠。而哈羅德為了早日迎娶他心愛的女歌劇演員,不斷地勸說伊迪絲與他離婚。至於3個孩子的婚姻也大大出乎常人所料:兒子福勒是洛克菲勒最疼愛的外孫,他與普林斯頓大學同學的母親結婚;長女瑪蒂爾達17歲時,嫁給了47歲的瑞士馬術教練為妻;小女兒穆麗爾一直胡言,說自己嫁給了一個在一次大戰中陣亡的陸軍中尉的幽靈。後來,又稱已同鬼魂離異。最後,她與一個年齡較大的傷殘退役軍人結了婚。當兒女們忙於各自的終身大事時,伊迪絲正籌劃著如何把心理分析法引入芝加哥。她招收了好幾個病人,向他們講述自己的精神治療法。

伊迪絲決定在威斯康星州附近的密歇根湖岸邊,建造一座專供有錢人消遣娛樂的小城。她出售所擁有的父親石油公司的股份,以換取資金投入伊迪斯頓工程。但在1929年股市暴跌之前,隻完工了一個供快艇停泊的船塢。為了購買湖邊的不動產獲取貸款,伊迪絲將自己的家庭信托基金抵押給了銀行。股市狂跌後,這筆信托基金被銀行收取。由於資金嚴重匱乏,伊迪絲的夢想徹底破滅。

由於患腎癌,1932年伊迪絲離開了人世,弟弟小洛克菲勒為她料理了後世。

伊迪絲屬於有膽無識的豪門女子,她的所作所為並不奇怪,她的結局也不奇怪。作為一位石油大亨的女兒,與一位心理學大師榮格聯係在一起,也與一代意識流小說大師喬伊斯有過聯係,說明她識人上不乏過人之處。在她去世後,喬伊斯說:“在我遭遇困難的時候,她解囊相助。她無疑是一位傑出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