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屢敗屢戰拚了(5)(1 / 3)

太平天國的元氣因經曆此次內亂而大傷。太平天國上上下下對於洪秀全的個人崇拜遭遇到了信任危機,人們開始懷疑洪秀全的神話。這讓太平天國政權階層感受到了重大的打擊。這個新成立的“政教合一”的組織不得不收斂起鋒利的進攻態勢,開始堅壁清野、固守城池。此時的太平天國沒有絲毫力量再進行攻城略地之舉了。幾個月後,在蘇南戰場的清軍江南大營死灰複燃。1857年,清軍張國梁部攻克鎮江,威逼天京。在江西,石達開回天京之後,曾國藩開始全麵反攻。江西太平軍力量幾乎全部瓦解,僅存湖口、九江等地,成為孤立的據點。在湖北方麵,太平軍守衛武昌城的是韋昌輝的弟弟韋俊。韋昌輝被殺後,他方寸大亂,鬥誌全無,棄城而逃後投誠了湘軍。胡林翼重新占領了武昌。武昌的失守讓戰局立即得到改變。1856年底,湘軍水陸兩路再次順江東下,連陷黃州、蘄州、大冶、興國等。1857年1月,又攻下黃梅。在湖北,太平天國丟失了大量地盤,基本喪失了戰鬥力。緊接著,李續賓統率湘、楚軍一萬多人,直抵九江城下。很快,九江城被攻陷,太平軍一萬多人陣亡。

洪秀全麵對太平天國兵敗如山倒的頹勢,在用人方麵做了調整。1857年,洪秀全從香港招回了洪仁玕,又讓李秀成、陳玉成、李世賢等青年將領挑起了大梁。李秀成、陳玉成等執掌軍權之後,混亂的局麵得到控製。雙方的軍事形勢又呈對峙平穩局麵。這段時間,雙方就像互相搏擊的野獸一樣,一邊舔著自己的傷口,一邊絞盡腦汁尋找對方的破綻,謀劃著給對手致命一擊。曾國藩就像一條陰險的眼鏡蛇一樣,全力對自己的部隊進行整編改進,補充了大量先進的槍支彈藥。

曾國藩一直是一個戰略高手。雖然就具體戰術的製定和執行而言,不是他的強項,但他有高屋建瓴的視野,能憑借敏銳的觀察力和智慧,從大勢上看到太平軍的薄弱之處。在曾國藩看來,太平天國的本質還是“流寇”。對於這樣的對手,一定要避其鋒芒,消耗其銳氣。如果湘軍能得到有效的堅持,太平天國肯定會不戰自亂。因為它的實力和倚仗的信仰,無法支撐它去打持久戰。也因如此,曾國藩在整個戰略思想上,更接近於穩紮穩打、步步為營;更熱衷於拚消耗、拚實力、拚時間。自此以後,湘軍一直貫徹著曾國藩的戰略思想:不輕易打仗,一旦紮下營寨之後,先把自己的防守立於不敗之地,把營寨布置得固若金湯。曾國藩甚至對湘軍營盤圍牆建設都作了硬性要求。要求營盤的圍牆一般要有八尺高、三尺厚;牆外麵必須有深溝,深溝八尺寬、六尺深,牆外兩道,牆內兩道等等。這樣的營寨紮在哪裏都是一道堅固的堡壘。應該說,曾國藩的戰略思想對於太平天國的打擊是致命的。一支離開了本土,在組織路線和指導思想上都支離破碎的軍隊,是很難長久維持的。

戰爭就這樣在僵持中陷入了死局。這種死局對每一個人都是嚴峻的考驗。久而久之,湘軍和太平軍雙方都對這種情況感到厭倦了。不知道這樣的戰爭什麼時候結束?為什麼要打這一場戰爭?……這樣的局麵,離曾國藩所預計的相差很遠。

借丁憂脫困

這樣的日子讓曾國藩感到極度的困難和苦惱。但是,他本人也不知何時才能結束。正當他為此而苦惱之時,一個意外的消息讓他擺脫了困境——其父曾麟書於鹹豐七年二月四日(1857年2月27日)逝世。聞此噩耗,曾國藩立即向鹹豐帝陳報丁憂,並要求開缺守製。他不等諭旨允準,便與弟弟曾國華自江西奔喪返鄉。在陳情奏折中,除以孝道為由,堅決要求開缺外,還說此時返鄉守製並不影響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