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年8月,曾國藩奉命按原定計劃率領一部分湘軍入浙,但他剛行到江西廣信府時,又接到鹹豐皇帝的緊急上諭;說石達開已從衢州撤圍,南走福建,命他率部改道福建。曾國藩又不得不輾轉南行,直奔福建而去。
奉曾國藩之命進軍皖中的李續賓部,在陳玉成攻克廬州後,收到鹹豐皇帝立即奪回廬州的命令。迅速向廬州靠攏,駐兵三河鎮。
1858年8月19日,胡林翼之母去世。此時的曾國藩已隱約感覺不妙,因為自曾國藩丁憂家居後,湘軍全靠胡林翼護持。胡母去世,按規定胡應丁憂,胡若離湖北,湖廣總督官文決不會像胡林翼那樣關照湘軍。曾國藩雖然再度出山,但因沒有地盤,沒有地方實權,還是非常需要胡林翼的關照。曾國藩在寫給吉安前線的曾國荃的信中說:“水陸數萬人皆仗胡公以生以成,一旦失所依倚,關係甚重。”胡林翼離武昌回湖南,曾國藩在給左宗棠的信中又表達自己的擔憂。而曾國藩最感到不安的,就是負責進攻皖北的李續賓一軍。
李續賓部現歸湖北方麵指揮,而皖北另一路對抗太平軍的清軍欽差大臣是滿人勝保,勝保與太平軍作戰連連失利,卻忌妒湘軍的戰功。因此,曾國藩在又一封給左宗棠的信中說,安徽戰事由勝保指揮,李續賓可能會受牽製。如有為難之處,隻有胡林翼能夠扶助並讓他安全。曾國藩又寫信給李續賓和曾國華,告誡他們小心行動。希望南路湘軍攻占安慶後,湘軍水師可以直達桐城。叫他們不要孤軍向北,並特別囑咐要與水師相依,才比較安全。寫了此信後,曾國藩還不放心,又寫信給駐守後路的李續賓的弟弟李續宜,告訴他,李續賓處兵力雖強,但千萬不可分軍,分則力單,一敗則整個形勢將為之牽動。
曾國藩的擔心倒不完全是他有先見之明,而是與他豐富的軍事經驗和求穩求慎的軍事思想有關。曾國藩用兵,常不求取勝,先求立於不敗之地。他說:“用兵之道,最忌勢窮力竭四字。力,則指將士之精力言之;勢,則指大局大計及糧餉之接續,人才之繼否言之。”又說:“懸軍深入而無後繼,是用兵之大忌。”“危急之際,尤以全軍保全士氣為主。孤軍無助,糧餉不繼,奔走疲憊,皆散亂必敗之道。”後來,清末民國初著名的軍事家、湖南邵陽人蔡鍔還把這些話收集到《曾胡治兵語錄》中。按照曾國藩的做法,每進攻一個地方,攻城須有攻城的部隊;另外一定要有負責打援的部隊;要有隔斷附近太平軍各個據點的聯絡的部隊;還要有一支機動部隊,按現在的講法,就是戰略總預備隊。雖然湘軍大多是以少敵多,但一般是要在這些工作落實之後再發動進攻。
但是,此時已由不得曾國藩了。鹹豐帝聞報廬州(今合肥)失守,非常焦急,他最擔心的是太平天國越過長江流域向北發展,再與撚軍會合,威脅他的京師的安全。這時,勝保又幾次秘密上奏,說李續賓赴援遲緩,貽誤軍機。因此,鹹豐帝十天之內七次下詔,命李續賓迅速赴援。其實,鹹豐帝完全是瞎指揮,從湘軍的出發地皖西南的太湖一帶到勝保駐地定遠或廬州,都有數百裏。李續賓所部隻有八千人,即便衝過太平軍的重重防線,也根本無法攻下廬州。
李續賓命喪三河鎮
李續賓部本是湘軍攻占九江的主力,連續征戰,並沒有得到休整,勝利之後也有些浮躁。當太平軍與清軍北大營決戰之時,李續賓便奉命乘虛向廬州方向一路進攻,9月21日占安徽太湖,27日占潛山,10月13日經血戰占桐城,隨後占舒城,進攻三河鎮。
三河鎮距廬州五十裏,是太平天國的糧餉重地,廬州、天京都要依賴三河的糧餉接濟,所以三河對太平天國極為重要。三河若失,不僅廬州危險,安慶也受威脅。因此,當三河守將吳定規向陳玉成求援時,陳玉成立即奏明洪秀全,請命李秀成也率部增援。於是,陳、李兩軍又一次合軍作戰,等於是傾太平天國主力來攻李續賓,李續賓部立即陷於危險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