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緊逼太平軍(1)(2 / 3)

在彭玉麟的座船上,曾國藩與這些闊別一年多的部下見了麵,他們商量了下一步的行動。曾國藩提出:湘軍的最終目標是攻下江寧。所以軍事重心不能離開長江兩岸的數省,力量要由西向東使,不能因為石達開的南竄就被動地跟著他走。目前浙江緊張,隻能派部分兵力,配合地方綠營監視,不能輕意言戰。所以,下一步的作戰方案是:曾國荃的吉字營繼續圍攻吉安;李續賓、彭玉麟、曾國華、鮑超等營進入安徽戰場,落足點是安慶;其餘部隊由曾國藩本人率帶,奉旨馳援浙江。

計議已定,諸軍按計而行。曾國藩親率蕭啟江、張運蘭、吳國佐各部援浙;李續賓撥出所部朱品隆、唐義訓的一千餘人任曾國藩的親兵護衛營。曾國藩命部隊到江西河口集結,自己則去了南昌,拜會江西巡撫耆齡。耆齡深知曾國藩再次出山的來頭,也不像陳啟邁、文俊那樣為難曾國藩,並主動承諾為湘軍供應糧草、軍餉,這就使湘軍軍餉基本得到解決。

鹹豐八年八月(1858年9月),曾國藩命部隊由河口出發到江西廣信府鉛山集結。此時,石達開已由浙江南走福建,曾國藩率部在贛閩兩省之間的弋陽、雙港、金溪等地駐守。九月間,在江西建昌暫駐,準備由雲際關入福建。此時,劉長佑軍已駐新城,準備出關入福建,曾國藩即命張運蘭、蕭啟江由廣昌、杉關入閩,而他的大營一直駐在建昌,再未移動。

總之,曾國藩再次出山,一路風順,完全改變了家居前的困守地位。因此,他計劃一年之內全殲太平軍。但是,天有不測風雲,世事的發展總是讓人難以預料。迅猛發展的軍事形勢,再次打破了他的美夢。

對手變小了

在曾國藩再度出山,奔赴湖南、湖北、江西,協調湘軍與地方政府的關係,重新調整湘軍陣容,計劃攻皖援浙的戰略行動之時,太平天國也在理順天京變亂、石達開出走之後的政治與軍事關係。

石達開出走後,洪秀全對他做了大量爭取的工作。洪秀全認識到當時岌岌可危的形勢,決心振發一番,扭轉危局。他罷免了不得人心的兩個兄長(仁發、仁達)的職務,任命陳玉成、李秀成、李世賢、韋俊為前、後、左、右軍主將,並起用林紹璋、蒙得恩一起管理朝政。尤其是對陳玉成幾位年輕主將的任用,大大加強了太平軍的戰鬥力量。林紹璋、蒙得恩等人的政治素質和領導能力當然遠遠趕不上楊秀清等前期領導人,但他們的被任用,一度穩定了天京變亂以來領導層的混亂局麵,為太平天國後期的鬥爭,創造了一個好的起點。

陳玉成和李秀成成為這些新提拔的諸人中的佼佼者。兩人都是太平天國起義時就參加太平軍的廣西老兄弟。1858年時,陳玉成隻有二十一周歲;李秀成稍大些,也不過三十五歲。兩人年紀雖不大,文化程度也不高,但多年的戰火考驗已把兩人鍛煉成了有勇有謀、能征慣戰的將領,資格也算比較老。太平天國在石達開出走後還能支撐七年,此二人功績不可不提。

1858年8月,李秀成、陳玉成等太平天國重要將領在安徽樅(zōng)陽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分進合擊,集中兵力打破清軍的江北大營,以解天京之圍。隨後太平軍和清軍展開大戰,陳玉成軍自湖北和安徽揮師東進,破廬州(今合肥),然後與李秀成軍會合,先在烏衣擊敗德興阿和勝保軍,接著又在江浦擊敗江南大營來援的馮子材部,而後乘勝進軍,一舉攻占浦口;清軍被殲二萬餘人,江北大營全麵崩潰,解除了來自天京江北的威脅。

江北大營一垮,天京的壓力減輕,陳玉成便可以集中力量對付步步進逼的湘軍了,處在湘軍最突出部分的李續賓部就陷入了危險的狀態中。

正在這個節骨眼上,胡林翼又因母喪丁憂。

胡靠山回鄉

曾國藩這次出山的最高目標在攻克天京,徹底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因此,他這次重新領兵之後,並沒有盲目地聽從鹹豐皇帝的指揮,把湘軍的所有兵力都布置到浙江去。而是先仔細地分析了一下形勢,認為太平天國據守長江下遊,要想攻克天京,隻能從長江上遊各省著手。現在清軍已基本控製住了湖北、江西、等省。太平軍勢力較強的隻有安徽一省。如果湘軍能再控製住安徽省的局勢,那麼,天京遲早要成為一座孤城。所以他這次出兵首在爭奪安徽。自己入浙,隻帶領一部分戰鬥力並不太強的人馬隨去,而把湘軍的精銳之師交給李續賓、弟弟曾國華率領,攻打廬州,進逼安慶。